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西欧封建社会来说,14世纪简直是一个灾难的世纪。首先是饥荒的打击。1343年在奥地利发生的饥荒,以及从1351年开始在法兰西发生的几次饥荒,使人们受到猛烈的打击。地震更以一种无法预测和预防的力量打击着人们。而最可怕的还要算是黑死病的袭击,它像一个铁面杀手一样残酷无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在无法预测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本身也并不团结,不时地发生摩擦和斗争,例如英法之间发生的百年战争(13371453)。

1415世纪,是旧时代走向衰落的时期,从旧时代的衰落中己可隐约窥见到新时代的曙光。这是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当封建制机体内部已开始了质变的过程以后,再加上14世纪出现的种种外力作用的打击,西欧封建社会就无可挽救地走向衰落了。

——整编自司美丽《连接世界的纽带——新航路》

材料二   1642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代。这一年伽利略去世,英国科学家牛顿诞生。如果说伽利略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引导人们进入近代科学,那么牛顿则对前人的科学发现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完成了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在力学上贡献最大的则是他构建起了一个物质世界的普遍的力学体系,把科学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峰。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摘编自马克毒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等

材料三   一些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主张开明君主制。认为在一个良好开明君主的治理下,能够实现所向往的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不可能实现的自由、权利与幸福,启蒙泰斗伏尔泰(16941778)便是典型。在他的心目中,这种开明君主政治制度就是英国式的政体。君主的权利被约束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以免出现专制统治,制约贵族权利,以免造成无政府状态。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样开明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利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束缚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导致西欧封建社会衰落的外部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西欧经济领域出现“新时代的曙光”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结合所学,分析科学革命对后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谈谈你对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的认识。
2024-04-1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该法案主要内容为: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之实施;不得征收金钱;不得征募或维持常备军;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议员在国会内有演说、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得对臣民采用残酷的刑罚;不得设立审理宗教事务的钦差法庭等。

——摘自刘家兴等《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   工业革命相关大事示意图

——改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发挥政权的杠杆作用。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摘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该法案”的名称和颁布时间,概述“该法案”是如何推动英国社会转型的。
(2)组织与运用材料二中的信息,概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3)纵贯上述三则材料,阐明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3-11-09更新 | 321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4高三一模(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材料一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人统治,一家之言。

——摘编自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的范围,结合雅典城邦的权力架构或权力运行机制分析其“伟大”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争取民主历程中斗争方式的变化趋势,并简述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构建的民主政治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
4 . 制度体系与意识形态建构常常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新的政体”的具体权力分配,并阐述其积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局特点,简要说明《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如此设计的原因所在。结合所学,指出民国时期体现“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一部法律文件,并说明其如何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政治是博弈,更是妥协;形成合力,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厌倦了战争与动荡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形式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国王相互妥协的产物。为了达成这种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威廉做出了巨大让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爆发了工业资产阶级向土地贵族(引者注:即原来的新贵族,工业革命完成前在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夺权的一系列运动。土地贵族通过温和的妥协让步,换取社会的稳定和自身财产的安全。

——摘编自刘庆敖《务实妥协与英国近代政治的发展》

材料二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实施过两次战略性的退却:一次是向帝国主义妥协,这是列宁依据对形势的判断,认为要使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得到巩固,必须首先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一次是因为卫国战争结束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农民的普遍反抗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列宁决定对资本主义做让步。

——摘编自周含华、李卫平《列宁的战略退却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美国海军将领马汉针对美国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情,提出了“海权论”,最终推论出:要优于其他军种大力扩充海军。他的理论一经产生,立刻受到英法日等国的欢迎,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扩军浪潮,各国军费开支大增,连美国也感到财政拮据。这样,召开华盛顿会议。日本海军政策的基础是日美海军力量710,最终美日达成妥协,日本与美国在主力舰上保持610的比例,而美国在太平洋水域防务方面做出让步……美国大海军论者批评这次会议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悲剧”。

——摘编自肖德芳《马汉理论与美日海上战略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威廉做了什么“巨大让步”。工业革命完成后,土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做出了哪些妥协让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英国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列宁“两次战略性退却”的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前一次的“退却”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美日海权争夺的背景。解释为何美国有人批评华盛顿会议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悲剧”。
6 . 目录是一本著作的精华所在,目录研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材料二   《法兰西的兴衰》目录(节选)

第一章“高卢雄鸡”最初的啼鸣与荣耀

第二章为法国在近现代的强盛奠基的大革命

第三章填空1

第四章1815-1848年:三十年的退缩

第六章普法战争中的失败者重新成为“伟大的法兰西”

一、填空2

二、以改造国民的头脑为目标的教育改革

三、经济发展的步调和人口问题

四、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的巩固与发展第七章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第八章从独霸欧陆、称雄世界到走向灾难的深渊第十章永不消失的“大国梦”:二战结束以来的法国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完成划线处填空并简述你填入的理由。
(3)综合材料一、二,扼要说明你对如何更好地进行目录研读的认识。
2021-11-25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5年宪法的制定是资产阶级各集团之间妥协的产物,妥协的结果使宪法具有残缺、矛盾、可变通的特点。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人之副署。”在法国政治派别斗争格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这种貌似不稳定的灵活变通性却成了宪法的护身符,成为保证制度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因素。

——摘自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第三共和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复兴源于大革命的共和传统,以此来塑造和广泛传播自己的一整套共和文化,进而达到在意识形态层面稳固共和政体的目的。确定国歌和国庆日,是这一形塑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事例。痛失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法国人无疑需要这样一支饱含力量、召唤胜利的爱国歌曲来凝聚民族认同。同样,国庆日中盛大的阅兵式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当法国从19世纪跨入20世纪时,在绝大多数法国人的心目中,共和国仍仿佛是最好的或最可以接受的制度。

——据吕一民《法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1875年宪法主要是哪两个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简述宪法规定的总统与议会的关系。
(2)写出材料二中“爱国歌曲”名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政体“稳固”的原因。
2021-11-1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
8 . 1870—1970年代,欧洲走向辉煌却又自我毁灭,继而重建并走向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70年格拉姆制成第一台商用直流电动机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85年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汽车
1893年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5年俄、德、法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1905年日俄战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据高中历史教科书整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现在都成了问题,甚至化为乌有。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陷入一派残破,其境况更甚于“一战”之后。……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50年代”和“黄金60年代”。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1870—1914年)欧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化为乌有”的主要表现。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史实,从美国和苏联的角度,分析“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经济出现“白银50年代”、“黄金60年代”的原因。
9 . 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大英帝国的兴起与衰落无不与世界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0年的种种事件是英格兰人民集体智慧的最初体现。英格兰经历了可怕的事,内战爆发,国王被斩首。20年间,英格兰仿佛在试验各种政体。……在尝试和错误中经历巨大变化之后,英格兰决定恢复君主制,……不过就算如此,之后的君主制也与从前不同了。

——西蒙·詹姆斯《英格兰简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波及全世界。英帝国整体卷入战争,阵亡的士兵大约有100万,其中约80%是英国士兵。在大战中英国支出战费近100亿英镑,损失船只约900万吨位。就在大战结束后不久,除白人自治领的离心倾向日重,帝国其他部分也爆发出民族主义浪潮,冲击着帝国脆弱的大堤:1919年,埃及首先发生民众反抗,第二年,伊拉克也发生暴乱。但最严重的问题出现在爱尔兰,爱尔兰的事态影响到整个帝国。但英帝国却由于战争而扩大了。

——整理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西方政客并不真心反对德国,或者在原则上热情支持反对法西斯,这在英国表现得特别明显,尤其是那些“我们极不熟悉的遥远国度”发生的欧洲大陆版图变更并不会让英国血压升高。……1939年3月到9月发生的黑色悲喜剧为一场战争拉开了帷幕。这场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战争发生在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时间和地点,这实际上让英国作为交战国一筹莫展。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的相关史实阐述英格兰“试验各种政体”的基本过程,从君权变化的角度指出“之后的君主制与之前不同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战对英帝国的消极影响。结合国联盟约相关内容说明“英帝国却由于战争而扩大”。
(3)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欧洲大陆版图变更”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黑色悲喜剧”产生的影响。
2021-05-0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二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

——摘编自郭华格《法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拿破仑是如何“消灭政治自由”和“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法律标志。结合该法内容,阐释各派间实现平衡的表现。
2020-11-26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