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末移民潮和难民潮的到来,美国语言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努力巩固英语的地位,将其上升为国家语言和通用语言。一方面,人们需要通用语言来处理迅速增加的经济、政府及公共事务;另一方面,移民和难民的大批涌入带来差异极大的语言文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到1919年,有15个州通过立法规定必须在所有公众场合使用英语。

——摘编自陈新仁《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启示》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法语是法国上流社会先生的语言,方言则是各地民众唯一使用并掌握的语言。大革命前夕,法国存在三十多种方言,因语言障碍,方言区的民众对国内巨大的政治风暴不知情或不关注。革命者将废除方言、统一民族语言视为传播共和思想、巩固共和国的一个必要前提。于是,讲法语被视为爱国行为,这一全新的语言观引发了法国历史上首场全民性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反复,直至20世纪初,法语才真正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言。

——摘编自曾晓阳《从先生的语言到公民的语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推广通用语言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语言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独立战争爆发前,很多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北美殖民地的民主风气,并号召民众要与英国殖民者和自身的保守思想作斗争,认为人人生来自由、平等与独立。北美的工业品与宗主国商品竞争加剧,英国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北美工业发展的政策。随着统一市场的形成,各殖民地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个基础上便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因此,到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

——摘编自赵登明《简明中外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俄国政府允许资产阶级购买农奴或把农奴无偿拨给他人,这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廉价劳动力,俄国政府通过高关税政策保护俄国工业,以及通过广泛的加工订货,使一部分资产阶级大发其财。列宁说:进步的贵族军官“由于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同欧洲的民主思想相接触而被传染”。战后,当十二月党人已建立了秘密的革命组织并提出进行政变任务的时候,他们就更加重视西欧的革命思想。十月革命党人起义前,“谁也不相信正是在彼得堡的中心,有可能爆发攻击沙皇专制制度的巨大政治起义”;起义后,“俄国人民在睡梦中惊醒”,一批秘密革命小组出现了,“作为反抗现存制度斗争的一种表现艺术,它也和文学一样,逐渐成为现实主义的艺术”。

——摘编自姜德昌《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历史背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美独立战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在性质上的差异,并分析上述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独立战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相似的文化背景,并简析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
2022-06-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不久的美国开启了西进运动,将东部各州的居民和外来移民不断向西迁移。另一方面,新教中的“天命注定说”自然对西进运动起到了不小的影响,这种信念在早期殖民者那里就已经萌生,在西进运动中开花结……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从最早的移民的英国人,到后来西欧人、东欧和南欧人以及中东人、南美人、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全都跑到美国去。百万、千万的人进入美国,就把.独立时的美国变成了现在的美国,它的疆界扩大了几十倍,人口增加一百倍。

材料二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美国精神”的存在,所以西进运动塑造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但这种信念与精神,也直接为美国政府屠杀当地印第安人寻求了“上帝的”借口,一举甩掉了本应承担的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又能无偿地征用他们的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产和无以计数的自然资源,从而使美国毫无负担地发展经济。因此,西进运动的一个后果是一个巨大的美国出现了,没有西进运动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美国。

——材料均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进运动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30年落成的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皇家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1855年该馆完工,成为当时舆论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摘编自《西方博物馆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鲁士创建及扩建博物馆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素有地方自治的传统。早在诺曼征服之后,英国国王便通过颁发特许状的形式赋予城市以自治权,这种传统在17世纪又被英国移民带到了北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方自治制度尤其发达,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自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地方自治制度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对地方管理的许多细节进行了规定,甚至废除某些地区的自治制度。这遭到了各地居民的反对,他们以宪法为依据,开展了“家乡自治"运动。

                                      ——摘编自苏鹏飞《从伯克利市宪章看美国地方自治制度》

材料二   美国州以下的地方政府奉行“行政至上”原则,各级组织之间无隶属关系。美国最有特色的地方政府形式是市政府,实行城市经理制。在这种体制中,政治和行政职能分离,市议会属于政治职能,主管立法与评聘城市经理;城市经理属于行政范畴,对议会负责。这有悖于民主程序,但能保证城市经理的质量,提高行政效率。美国地方自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乡镇自治。早期美国的乡镇大多都实行直接民主,乡镇居民大会为乡镇的最高决策机关,一些重大问题都要在会议上交给全体公民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乡镇也开始采用代议制民主,选举代表组成乡镇代表大会。乡镇自治是美国民主的策源地和民主体制的基石,但乡镇的自治权要得到法律许可并受到来自联邦和州的制约。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高中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美国地方自治传统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地方自治”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其历史意义。
6 . 教育改革在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政府尽管当时财源拮据,但对教育的投资却是最多,明治末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文部省成立后,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全力以赴抓小学教育,目的在于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发展师范教育是发展国民普通教育的基础。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鼓励人们从事教师职业,一八九九年颁布的《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政府每年从国库中支出一百万,作为教师的教龄津贴和特别薪用。这些做法大大改善了教师的经济条件,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

——摘编自覆葆茶主编、钟启泉选编《日本教育改革》

材料二   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为了既确保行政管理的一致性又确保思想的一致性,国家对整个教育体系实行了严密的监督。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诫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一1500年以后的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
2020-01-09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

——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

材料三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9-05-27更新 | 683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县集美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亚历山大作这决定时也受到许多贵族的鼓励,这些贵族赞成解放农奴是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俄国史学家尽管一致承认列宁有关革命形势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围绕如何解释这种概念仍有分歧。德国史学家全面否定这种概念,认为涅奇金娜提出的农村大量骚动对政府有关农民问题的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施拉姆认为,改革前几十年的种种情况并非证明“沙皇和贵族坐在火药桶上”,更不能够谈什么农民革命,只是一小部分农民愤愤不平,而穿上军装的昔日农奴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忠心耿耿地为自己祖国和自己沙皇”作战。

——摘编自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原因。
(2)材料二中德国与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史学争议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1874年,板垣退助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才是拯救国家之道。甲午战争爆发后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并在1895年发表了自由党与第二局伊藤内阁的合作宣言,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臣的职位。中国学者如此评价板垣退助:“虽然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并能果断实践,但在对邻国关系上却坚持武士阶级的反动立场。”实际上,在板垣退助等近代日本改革者的眼中,民权与国权是对立的统一体,对内争取民权,对外争取国权,两者相辅相成。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

(1)根据材料,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概括板垣退助在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板垣退助言行体现出的明治维新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