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中外改革之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古及今,为求“通”,中外各国改革因时应势,各具特色。

材料一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统一的政策,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板、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依据材料一、商鞅为了推动变法的顺利开展,采取的策略有(     )(双选。选对一个,多选或少选不得分);
A.借助政权支持,因势利导   B.为秦统一奠基,影响深远
C.改革涉及面广,措施全面   D.尊重传统文化,改造利用

材料二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举士,…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置总理衙门函》1864

“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

材料三   19101917年,墨西哥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迪亚斯的反动独裁统治,但远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19347月,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第一、加速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经济;第二、实行工业国有化,扩大工人的民主权利;第三、改革政治体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卡德纳斯改革的原因。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中外改革之路?
2023-12-2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2 . 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0-03-2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4月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3 . 和战抉择

材料一

1871 年,政府为了坚决实行废藩置县,准备武装力量,从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征集组建了步兵队、炮兵队、骑兵队,共一万人,称为亲兵。八月,政府制定了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四镇台制,分别驻扎常备军,把全国城郭、武器、舰船都移交兵部管。山县有朋根据其在欧洲视察的体会和幕末长州藩由庶民募集的奇兵队的成就,主张征兵说,1873 年, 征兵制实行,武士失去了职业,也失去了作为特殊身份存在的意义。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

材料二

第二章 放弃战争第九条

1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   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2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摘自《日本国宪法》(1946 年制定)


回答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折射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简要说明导致这两大事件出现的国际背景。(6 分)
(2)日本自“征兵制实行”到“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过七十余年。对日本的这种变化,你怎么看?
2020-06-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2019-01-30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相隔百年的改革
材料一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的复位使政权重新回到天皇手中,标志着一个新日本的诞生。此前,福泽渝吉在培理到达日本之后不久,就立志从头学习英文,不惜以仆人身份挤进日本赴美考察团,实地考察西方文明。后来他游历了欧洲,并在一系列大众出版物中介绍了他在国外的见闻,对德国印象尤为深刻。

——改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1978年10月22日,邓小平启程访问日本。他在访问中感慨地说:  “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很多东西。”两个月后,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

——摘编自《中日外交风云中的邓小平》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


问题:
(1)福泽渝吉因何事刺激而立志学习西方? 德国给他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中日开启改革的相似性。
(3)你怎样看待中日两国的改革?
2018-04-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