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进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农业变革。1869年,实行地制改革,通过实行“版籍革返”。“废藩置县”,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从根本上废除了严重阻碍农业发展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1872年,政府又废除了禁止地买卖法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宣布个人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并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契。1873年,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税一一村费;地税和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地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地税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对国民实施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近代教育改革。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统管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和《关于奖励学事的指示》,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学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要从小学抓起,同时,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国内,取代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的儒家封建思想。明治政府在初等教育基础牢固之后,重就转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上。由于取消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区别,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1890年以明治天皇名义颁发《教育敕语》,力图将近代教育纳入以宣扬忠君爱国为灵魂的道德教育轨道。

——摘编自贺小飞《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治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充实行政管理权,维新政府于1869年推行“版籍奉还”政策,但各知藩事仍可以继续对自己的领地实施统治,政府依然被各藩架空。1871年西乡隆盛入京促成了“三藩献兵”,组建了维新政府军,政府便开始真正实行废藩置县,该政策起初在萨、长两藩悄悄试行,进而扩大至土佐藩、佐贺藩。79日,西乡隆盛等萨、长两藩的要员制定了废藩置县的草案,随后明治天皇下达了废藩置县的诏书。至此,日本的各大小藩成为历史,实行“三府七十二县”的行政划分。在中央政府“保障俸禄与贵族身份”的承诺之下,各知藩事交出了对各藩的统治权,并全部移居至东京。东京、京都、大阪这三大城市受德川幕府直接管辖,改名为“府”。府由“府知事”管理,县由“县令”管理,两者都是维新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僚。通过“废藩置县”的举措,原先百姓向藩主交纳的年贡便成了中央的财政收入,从而奠定了维新政府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李宪章《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废藩置县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废藩置县的影响。
2023-07-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098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俄历1861年)3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

六月廿九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迭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评述“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3)材料三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与日本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当今中国改革及社会转型的建议。
2021-08-2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四县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人类起源是多源还是一源,尚难定论,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无可置疑地是多线条的。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并不排斥其他文明的发展,也不必然地以其他文明的衰亡为前提,相反,各种文明的发展可以是并行不悖的。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结果,不管主观上的意愿如何,每一种类型的文明都会从其他文明中吸取养分,同时,也会给其他文明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编自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2-06-16更新 | 5480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奴制改革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反对教育中的等级制。1861年,政府在解放农奴的同时,决定发展乡村初等教育。除原属救会的学校外,其余新办学校全归国民长育部管理。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地方自治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办学,入学儿童无等级、信仰方面的限制。在各省、县建立学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要体现民主的原则。在1861-1871年的10年间,地方自治会小学成为俄国当时最流行的初等学校类型。由于经济发展,七十年代又兴办下许多工矿,交通,农林等专门技术性院校,高级女子专修班在6070年代得以建立。

——摘编自陈美玲《俄国1861年改革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教育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

六月廿九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迭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地西化,一心一意地走世界化的路”。之后他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潮流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己的民族虚无主义,曾担任外务卿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邦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新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地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掘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地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自我认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