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096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2-10-27更新 | 2299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1800—1870年之间,德意志发生了“阅读革命”。1800年前后,不阅读者与阅读者的比例是3:1,到1870年,这个比例是1:3,阅读者群体从少数城市文化上层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德意志的“阅读革命”(     
A.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B.得益于该地区语言文字的统一
C.与其政治革命同步进行D.源于其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
2023-03-23更新 | 722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边疆治理是主权国家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继承中国历代王朝传统而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对边疆地区统治的过程中,建立了适宜边疆各民族习俗特点的管理边疆事务机构,并适时地颁布了相应的法制。清廷中央管理边疆事务的机构理藩院,与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各个施政部门分工明确。

乾嘉之际,《理藩院则例》修订告成,在边疆地区正式立法,用国家颁布的法律来约束各个民族地区活动,达到国家法制的统一。清廷从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出发,实行“众建而分其势”的基本政策思路。一方面分化和削弱边疆民族各部上层权势,同时又刻意加以笼络和抚绥,如朝觐制度、满蒙联姻。乾隆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从俗从宜”,“各安其习”。但在强调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和制定特殊政策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各民族交流、影响边疆民族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如南疆实行的回汉隔离政策、在东三省和蒙古地区实行的封禁政策,迟滞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袤肥沃的土地,美国实行了以销售为主的土地政策。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同时特别注重发展铁路运输,1802年颁布《俄亥俄授权法》,规定公有土地的收入所得,按一定比例投入公共交通建设。……美国西部的边疆治理,还面临着如何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移植到西部并成长起来的挑战。这既是美国边疆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边疆治理成功推进的保证。美国政府还推行了“熔炉”政策,核心是是强调盍格鲁一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但是“熔炉”理论并不像其描述的那样美好,甚至很多时候是极端野蛮的。以印第安人为例,建国之初的100多万印第安人到19世纪末仅剩下2万人。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代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美国和清代在边疆治理措施方面的不同点.并指出对我国当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2022-03-09更新 | 53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显示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新的历史内容。首先,面对着清王朝当权派对外一味妥协迁就,而内部则腐败不堪的状况,魏源强调不改革就不能抵制外来侵略,根绝烟毒泛滥,他在漕运、盐政、水利等具体经济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高度来认识。最后,人民群众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对侵略势力的不同态度,使他看到人民群众反侵略的力量,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还进一步提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力量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试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

材料二   海防之道,莫要于知夷情也。知夷情则强弱之势审,而胜败之机决矣;不知夷情则事事乘错,变每出意之外矣。故知夷情与不知夷情,利害之相悬奚啻天渊哉!夷情备采者,采清人魏默深《海国图志》中所辑。其余海外各国之夷情,未有此书之详尽也。因译以刊行,任边疆之责者,熟读之得其情,则战能挫其锐,攻以制其命。国势一张,折冲万里,虽有桀骜之盗,彼恶能惩其伎俩哉!

——摘编自[日]大槻祯《重译<海国图志>叙》(18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重译《海国图志》的动机及时代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德国统一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增速和人口增速欧洲第一。然而,帝国“不过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国家”。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A.经济发展取决于军事需要B.社会发展呈现出畸形特征
C.联邦制结构具有不稳定性D.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
2023-06-21更新 | 353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上半叶, 美国领土不断向西扩张,北部的资本家同南部的奴隶主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西部土地和人口的斗争。到19世纪50年代,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斗争越来越激化,黑奴制成为斗争焦点。1860年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林肯当选总统。1861 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签署了《没收法案》,决定将叛乱分子的奴隶作为财产没收并予以解放。为了扭转内战初期北方的失利,1863 年1月1日,林肯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通过了禁止奴隶在美国存在的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修正案的通过表明,美国从法律上彻底埋葬奴隶制度。这一胜利和林肯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也是美国人民长期斗争的胜利。

——摘编自陈书明 《林肯和黑奴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废除黑奴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肯废除黑奴制度。
2022-01-18更新 | 21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有学者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出台与其他西方国家宪法的出台形式不同,它不是制宪会议或国民议会民主讨论的结果,而是由俾斯麦一手炮制的,实际上是“俾斯麦贯彻普鲁士霸权”的结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     
A.脱离政治民主化轨道B.确立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略
C.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D.借鉴了其他国家宪法的成果
2023-12-29更新 | 183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俾斯麦一方面承认 1848 年革命开创了新政治秩序,认为“普选是一项合理的原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却继续推崇君主制,将之视为唯一具有力量的政治体制。俾斯麦(     
A.指明了德国历史发展的路径B.认为德国现代转型具延续性
C.对德国现代化认识具矛盾性D.注重保障中央权力的均衡性
2024-01-15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