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显示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新的历史内容。首先,面对着清王朝当权派对外一味妥协迁就,而内部则腐败不堪的状况,魏源强调不改革就不能抵制外来侵略,根绝烟毒泛滥,他在漕运、盐政、水利等具体经济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高度来认识。最后,人民群众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对侵略势力的不同态度,使他看到人民群众反侵略的力量,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还进一步提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力量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试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

材料二   海防之道,莫要于知夷情也。知夷情则强弱之势审,而胜败之机决矣;不知夷情则事事乘错,变每出意之外矣。故知夷情与不知夷情,利害之相悬奚啻天渊哉!夷情备采者,采清人魏默深《海国图志》中所辑。其余海外各国之夷情,未有此书之详尽也。因译以刊行,任边疆之责者,熟读之得其情,则战能挫其锐,攻以制其命。国势一张,折冲万里,虽有桀骜之盗,彼恶能惩其伎俩哉!

——摘编自[日]大槻祯《重译<海国图志>叙》(18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重译《海国图志》的动机及时代背景。
2 .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想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A.君主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B.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
C.各商业中心竞争异常激烈D.国家分裂影响近代交通发展
3 . 19世纪晚期,德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德国工人政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的选票(席位)快速增加。据统计,在1877年帝国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所得选票(席位)总数较上次大选增加了40%。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帝国议会权力扩大B.普选权得以实现
C.民众向往社会主义D.民主制有所发展
4 .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政令,"而今礼服采用洋服",规定除祭服外废除所有和服礼服。1873年,明治天皇蓄西式发型、身穿军服的照片,被送到全国各府县的官厅悬挂,令百姓礼拜。这表明当时日本(     
A.官方极力推动文明开化B.和洋并重成为服饰变革特色
C.社会生活趋向删繁就简D.上层社会盛行奢侈享乐之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2-10-27更新 | 2311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118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交成另一种东西。

——选自林肯《家庭纠纷》

材料二 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等,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上的讲话

材料三 ……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矣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材料一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为了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他颁布了哪部文献扭转战局?
(2)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是哪次革命?此次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二中,我国为推进国家统一,在港澳台问题上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项基本国策?它最早依据哪一法律文献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5)请你谈一谈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
8 . 19世纪后期,德国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宪法看起来自由民主,但实际上其条款的起草却巧妙地掩盖了真正的绝对专制思想。宪法设立了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个机构组成的议会或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构成了立法机关的上院,由61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由联邦国家的君主们任命。而普鲁士国王作为帝国皇帝可以任命17名代表。这些联邦议会的成员按照其代表的政府或统治者的指示来进行投票表决。帝国议会构成了议会的下院,由通过普选产生的大约400名成员组成。最初选举的比例是联邦政府内各联邦国家按照每2万人口选举一名会议代表。

——摘编自[]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1873年,德国创立了“帝国铁路局”,负责协调各种铁路系统的建设、装备和营运。1879年,政府购买了5000公里的私营铁路;1884年,再次收购了10个公司的4000公里铁路;随后政府还决定停止给予私营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19世纪后期,德国建立了国立物理研究所、国立化工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等。对于一些工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德国政府也尽力去帮助解决。当英国人发明托马斯转炉炼钢新技术后,德国立即引进,很快就使质量极差的磷铁矿发展成为工业财富。

——摘编自刘雄《大国崛起的产业政策及其特征

——以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德国、美国为例》


(1)概括材料一中该美国学者对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的评价,并说明其依据。
(2)运用唯物史观简述德意志帝国建立的影响。
2022-10-13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没有把1776年颁布的《独立宣言》和当时许多州宪法中所列举的民主权利包括在内,引起北美民众的强烈不满。在麦迪逊等人的倡导下,提出12条修正案。其中10条(通称《人权法案》)于179112月得到批准并生效。主要内容是:宣布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宗教信仰等自由,规定非依法律不得扣押人、捕人、搜查及没收财产以及刑事诉讼案中的被告有权要求迅速公审和律师辩护等等。

——摘编自谷盛开《国际人权法》

材料二   我(指亚伯拉罕·林肯)利用我的职权,正式命令并宣告上述诸州以及某些州的上述地区以内所有作为奴隶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我现在命令这些被宣布自由的人们,除非是必须的自卫,不得有违法行为:我劝告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应当忠实地为合理的工资而劳动……这些人可参加合众国的军事工作,驻守炮台、阵地、卫戍区域以及其他地区,以及在各种军舰上服役。我真诚地相信。这个举动是一个正义的举动,合于宪法的规定,根据军事的需要……

——摘编自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制定的美国《联邦宪法》存在的主要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目的和直接影响。
2022-08-16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