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关于在人口压力下雇工经营制被租佃制所淘汰的记载。如在明朝崇祯年间的《沈氏农书》中,沈氏通过将自己雇工经营与邻村西乡租佃经营的生产成本逐条对比,说明了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经营地主因为比较成本的原因而转变为租佃地主。沈氏的结论是“所谓条对条,毫无赢息.落得许多早起晏睡,费力劳心,特以非此碌碌不成人家耳。西乡地尽出租,宴然享安连之利,岂不甚美。但本处地无租例,有地不得不种田,种田不得不换常年,终岁勤勤,亦万不得已而然”。……地主雇工经营不如将土地出租所获之多,雇工经营被租佃制所取代。

——摘编自谢冬水《人口增长与中国历史上土地经营制度演化》

材料二: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世纪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18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与此同时,曾为英国乡村主体的自耕农队伍,到18世纪急剧减少。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以至使我们不能使用估计16世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法估计18世纪的农业,因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已经不是农户,而是资本主义农场。

——摘编自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朝土地经营方式变化相比,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不同,并分析导致不同的原因。
2019-10-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一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2 . 棉纺织业无疑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也是19世纪全球体系中一个显性的精妙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57年,棉织物品成为东印度公司贸易的主要商品,并由于其柔软舒适易于染色,一经传播便推动了英国的服饰革命……英国消费者对印度棉织品的狂热需求,使国内商人与利益群体开始了本土化的生产与模仿。但在18世纪中期,英国本土棉纱的年产量平均仅为30万磅,而孟加拉地区仅出口量就达到8500万磅,且纺织品质量高档,使英国制造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其中原国之一在于英国劳动力的稀缺与昂贵,……早期工场企业主往往尽量减少雇用的工人数量,转而寻找其他可以节省开销的生产方式,即改进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由此,英国棉纺织生产工序一步步实现机械化。

——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棉纺织业机械化的内在驱动力,结合所学举两例英国纺纱环节实现机械化的重要发明。

材料二:1869年英国驻华领事商务报告中说“洋标布是一种近似土布的织物,对它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为了适销对路,在漂白洋标布运到中国通商口岸后,染成蓝色,相当于青蓝大布,并裁成段,折迭成匹,每段“恰足制成一件中国人穿着的长衫”,以适应中国市场。据海关商务报告书中记载“漂白市布经如此加染后,迅速地并大量地代替了以前作为缝制衣着主要来源的土布”……外国机制棉纺织品的大量进口,成为一种巨大的冲击力,冲击着闭塞、停滞的中国社会经济。

——段本洛《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机械化》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洋标布”倾销中国市场的原因,并简述进口外国机制棉纺织品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9-07-0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据《欧洲五百年》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原始资本的积累
B.圈地运动
C.国内市场的发展
D.技术革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官服中,开始出现一种圆领式结构的官服——圆领袍。这种窄袖、舍身、长短过膝的圆领袍其实是一种胡服。考古研究初步判断,圆领袍的故乡很可能源自于西亚。我国已发现的这种圆领袍形象大约出现在东晋早期,地点在新疆的楼兰。……相比用汉以来.中国传统的交领式衣装和右衽式礼服,圆领式衣装具有保暖性更好、便于活动的实用功能,故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自西北地区迅速东传,成为北方地区带有明显异域风尚的重要服饰品种。后来,同为北周柱国之臣的杨坚、李渊在各自相继取得隋、唐政权后均做出了将本为胡服的圆领袍直接纳入朝廷礼服的规定。相较赵武灵王第一次引入胡服改革中发生的激烈斗争,这次引入胡服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显争论的记载出现。

——摘编自赵连赏《浅谈历史上两次异域服饰引入对中国古代官服的影响》

材料二   17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战争和海外殖民的需要,使得英国的陆海军急剧扩张,军队、海员以及海外殖民定居者、海外殖民地奴隶等服装的订货需求大增。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服饰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量体裁衣的行会男成衣匠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一种新的供应体系出现,承包商接受订单,购买布料,依靠手工工场生产。

手工工场雇用大量涌入城市的女工,则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成衣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服饰业在18世纪之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服饰如长袍、夹克、马甲、外套、成套服装都实现了成衣制作。在18世纪的精英眼里,没有一个劳动群体比佣人在服饰上更奢侈。当时的小册子、戏剧、讽刺画经常将仆人的服饰作为攻击对象。总体上来看,到18世纪,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质地都有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下层大众的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随着质地的改善,服饰颜色也变得更加艳丽多彩,同时服饰款式和样式也发生变化,服饰变得更加时尚,服饰上的饰品越来越多和繁杂。

——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圆领袍成为朝廷礼服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圆领袍普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英国成衣业崛起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反映出的社会变迁。
5 . 《全球通史》记载:“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材料中的“它”指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C.富尔敦制成的汽船
D.本茨创造的三轮车
2019-04-0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人口流动频繁
B.一战就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2019-05-04更新 | 249次组卷 | 50卷引用:2012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文综试题历史试卷
7 . 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近代发明的记载。这说明两部著作都
记述出处
“又有火轮车,车旁插铁管煮水,压蒸动轮……每时走四十余里,无马无驴,如翼自飞”《海国图志》
“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资政新篇》

A.主张政府在交通运输中发挥主导作用
B.赞赏近代交通工具的便捷性
C.认为传统习俗影响西方文明在华传播
D.承认中国交通变革的紧追性
2019-07-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9高一·广东汕头·期中
名校
8 . 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出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①封建经济瓦解,手工工场增多     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③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④年轻人产生了独立的意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9-01-30更新 | 997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潮阳恩溢学校2008—2009学年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9 . 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国际市场的需求
B.圈地运动
C.国内市场的发展
D.技术积累

10 .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