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31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达尔文主义由英国人赫伯特·斯宾塞在19世纪60年代左右提出,认为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原则适用于人类社会。19世纪70年代后,该思想先后传入美、日。美国拥护者认为,政治活动最强者是“生存斗争”的获胜者;经济生活得到幸福和成功,是自由经营者证明他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19世纪后期,美国拥护者还提出大公司兼并小公司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殖民地是强国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强大民族的保护和指导。日本拥护者加藤弘之还认为,天赋人权思想不适应时代,获得民权要靠竞争;想获得更多权利,就要积极支持国家参与世界竞争,而战争不过是一种激烈竞争而已。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晚期西方风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传统中国温情脉脉的“礼”和以德为本的宇宙观逐渐被颠覆。19世纪末,社会进化论传入中国并逐步影响思想界。深受加藤弘之影响的梁启超认为“世界之中……强者常制弱者……欲自由权者……惟当先自求为强者而已”,这一认识成为激发民族主义和改革意识的启蒙理论。到1918年末,梁启超游历欧洲深受震撼,西方现代文明幻灭的悲观氛围代替了西方进步的乐观,其对进化论的信仰亦随之动摇,提出“国界必当尽破,世界必为大同”,认为民族主义时代虽为现代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未来世界将归于万国大同主义时代。晚年梁启超摒弃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复归传统的天下主义。

——摘编自高力克《梁启超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析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2023-11-26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4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3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为启蒙思想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描述启蒙思想传播的大致路线,并简述其世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023-11-20更新 | 139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国际性经济全仗国际货币体系来支撑,而这个体系的基础又是要人们近乎普遍地承认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西欧和美国都采用了金本位制。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

——(美)R.R.帕尔默等著《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以来西欧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785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使欧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革命最主要的进步发生在与地理学和航海术联系密切的天文学领域。这一进步发生在16、17世纪,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科学革命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是牛顿,一位可以与欧几里得和爱因斯坦相媲美的伟人。

材料二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是,它早已在基础性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中占据领先地位。英国还拥有更多可被用作工业革命资金的流动资本。此外,企业家人才大量集中在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有优势。

材料三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欧洲政治革命的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标志其更进步的发展。接着,它在19世纪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科学革命最主要的进步发生在哪一领域。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牛顿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渐形成了什么政治制度。美国革命后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什么?法国大革命中宣告了人权、法治等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2023-10-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神州天立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023-10-11更新 | 260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5年,英国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发表了小说《南方与北方》。女主角玛格丽特生长于英国南部,后随牧师父亲搬到北方小镇米尔顿。与温暖舒适的南方相比,处于工业革命发端期的北方城镇米尔顿又脏又乱且阴冷无比。她还得整天面对粗俗的工人、棉絮飞舞的纺织工厂。在与男主角工厂主桑顿交流时,她一方面被男主角坚韧、刚强的性格所震撼,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他用财富作为衡量一切的观念。女主角在米尔顿认识的第一个女性朋友是一位女工。南方社会认定的完美的女性是乖巧温顺的家庭天使,北方的女性由于在工厂里做工,女主角认识到“她们所具有的是一种更加狂暴的独立的性格和行为”。

——据李小倩《从<南方与北方>看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女性观念变迁》等

材料二   伦敦的火柴厂女工每天工作14小时,每周的工资却不到5先令。公司实行从3便士到1先令不等的罚款,违规行为包括聊天、掉火柴或未经允许上厕所。火柴所用的黄磷原料,导致皮肤发黄、脱发和颚骨炎。记者安妮·贝桑特报道了女工的这些处境后,引发关注。该公司强迫女工签署声明,引发了“1888年火柴女郎罢工”。《Pall Mall公报》的编辑、工党选举团的女性成员和基督教组织救世军部分成员等加入了安妮·贝桑特的运动。《泰晤士报》等资本控制的媒体报纸,指责安妮·贝桑特是社会主义煽动者,评论说:“女工们没有被允许走自己的路,而是在不负责任的顾问怂恿下去罢工。这些现代工业化世界的害虫,正竭尽全力使这场争论达到顶点。”

——据夏金娇《论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妇女地位的改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南方相比,小说女主角关于北方工业小镇的观念冲突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女工的工作状况,并简析英国媒体陷入“女工罢工”争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英国女性地位变迁。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 1871—189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源产量统计情况。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钢产量(单位:千吨)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1871860166515646600806852160013.25929.537.9127
1891189792034641749974042772352320026.02514.0994.2186

——摘编自【苏】亚·德·柳勃林斯卡娅等《法国史纲》

材料二表2   20世纪50—70年代世界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

时间     
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三



图1  思维导图

材料四两百年来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2)材料二的现象反映国际格局出现了什么新趋势?列举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图1思维导图的主题。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 20 世纪90 年代世界成为“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2023-09-3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摘编自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机器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3-09-21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