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2023-10-28更新 | 775次组卷 | 16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学情反馈历史试题
2 . 【服饰的时代变迁】

材料一   工业革命推动的平面纸样的发明使服装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发达显得手工制作衣服非常麻烦,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欧美等国的发明家开始发明相关的机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美国人艾萨克·梅里特·辛格发明了锁式缝纫机,并申请了专利,缝纫机被大量生产。缝纫机从数量方面推动了服饰的普及化,化学染料的发现则从色彩入手推进服饰走向世俗化。中产阶级主导的思想观念促使英国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热衷于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精巧与富丽,而是随着工业机械和工业产品的外形和功能开始崇尚率直、简洁、大方和整体感”,英国民众的服饰变得越来越简单。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装的西服三件套越来越多地受到资产阶级企业家和一般市民的欢迎,成为工作与外出的便装。从国家议员到市场推销员的男士,无不例外穿着西服套装,单从外表上来看确实很难分清身份,只不过质量不同。随着二手服饰贸易的繁荣,就连工人阶级也有一套看起来体面的西服。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开放与运动的普及,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适应女裤这一装束……下身体积变小的衬裙避免了走进壁炉时硕大的裙子会不小心碰到火苗而发生意外情况,减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死亡率。

——摘编自顾萌,宋严萍《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平民化趋势和原因的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饰变化给英国造成的影响。
2023-08-04更新 | 308次组卷 | 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的英国,在手工工场里,每个工人只从事某一环节的操作,生产工具和方法固定,每个环节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同时,工场里集中了大量劳动力,工场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经营经验。1662年,英国成立了西欧第一个科学家组织,从17世纪后期开始,英国进入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时代,从1680年到1759年,英国登记的发明专利共达532项。

——摘编自刘景华、任世江《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解析》

材料二   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许多地区,促使人们改变了其生活方式,但是,问题在于:工业革命对欧洲人来说,生活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了?持乐观态度的史学家认为,工人分享到了欧洲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所带来的好处,使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达到一种迄今人类从未达到的普遍高度繁荣。另外一些史学家则认为,上述分析忽视了城市工厂生活施加在工人身上的苦痛。然而,不管当时在城市生活是令人愉快还是如入地狱,只有我们深入体察这种生活,我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工业革命对那些置身其中的人的全部影响。

——摘编自(美)菲利普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生产技术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变化?并指出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英国历史上的转型时期,农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养活了工业革命时期不断膨胀的人口。19世纪50年代,英国农业进入了极盛时代,圈地运动在此期间完成,农业可用地的面积大大增加。不仅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英国的农业耕作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地持有结构中既有期限很长,保守传统的长期租约,又有灵活多样、能反映市场变化的短期租约。在农业经营中有以获得利润为目的,呈现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当然自给自足的小农场仍旧大量存在。在每个郡里大、中、小农场都有分布,但是存在地区性的差别,有的地方小农场多一些,有的地方则是大农场多一些。总的来说,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摘编自镡娴娴《转型时期英国农业经济形态特点探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四川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2018年四川粮食总产量相比1949年增加2402.9万吨,粮食单产水平也大幅增加,确保了全省粮食安全供给,蔬菜,油料、水果,茶叶、生猪等农产品全面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逐渐由以种粮为主朝着农林牧渔业多种经营方式转变,更加顺应了居民对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的诉求。2018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1957年增长了196.5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相比1954年增长了2508.5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多举措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聚焦激活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截至2018年末,四川基本完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任务,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模式创新提供了诸多实践依据。

——摘编自赵颖文《建国70年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经验与愿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四川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农业发展给你带来的重要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其经验教训,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同时,他们密切地注视着世界各地的革命斗争,并以巨大的热情教育工人运动的领袖。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电话、电报的发明和应用,大大缩短了各国的距离,为国际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了可能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尤其是1857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资产阶级采取种种措施,把危机的重担转嫁到工人身上.这引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年代,资产阶级一方面从国外运进廉价劳动力以破坏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联合一切反动势力镇压国内外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这进一步增强了各国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共同愿望。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它的成立在世界上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
2023-06-18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2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经济学家保尔·芒图说,正是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涌入,大工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而大工业的发展又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和迁移,两者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形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拉力机制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不断探索,以实现城市社会管理,从济贫法到社会保险的一系列社会立法,提高了城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唐庆《近代英国农村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

材料二   “农民工”指的是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主要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人。农民工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共中央于1984年发布一号文件,规定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此文件可谓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自此,农民工开始大量涌进城市。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是28836万人,其中,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11570万人,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

——摘编自徐胜兰《生计与发展——浅析农民工进城的“推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特征,并分析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
7 . 【经济政策与工业革命】

材料一   英国重商主义对经济的许多干预行为,或是国家与市场共谋的结果。一系列促进国内外贸易的措施,使英国商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以伦敦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体系,海外市场不断向外扩展。以国家为后盾的商业扩张,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增长,市场的庞大需求成为技术变革特别是机器发明的动因。积极推进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建立特许贸易公司,开拓世界市场,垄断对外贸易。不惜发动商业战争,向当时垄断大洋和殖民贸易的西班牙、荷兰及其竞争对手法国发起挑战,成功崛起。

——摘编自李新宽《对英国重商主义国家干预体系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实行了以“新重商主义”而出名的大规模国家干预政策,为德国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大国创造了条件。在内政和外交上促进企业家的经济活动,便成了国家的指导方针。如果说随着邮电和铁路的国有化,国家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并且扩大了国家自身在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那随着社会立法、严格的保护关税立法和出口奖励制度等的继续实行,国家就为德国经济繁荣创造了重要的基本条件。德国政府进一步担负起工业和社会福利的责任,并且确实比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做得更为成功。

——摘编自仇海燕《论近代德国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重商主义与工业革命的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新重商主义”的特点及作用。
2023-05-24更新 | 443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威利号汽船》海报《威利号汽船》海报   1927106日有声音乐片“爵士歌手”在纽约市华纳剧院首演,为电影带来革命性的转变,沃尔特·迪斯尼发觉卡通影片将不可避免地加上声音。
19281118日《威利号汽船》在莱琴伯的戏院上演,轰动的情形正如沃尔特所梦想的那样。时报评论说这部卡通是“一部有创造力的影片,其中有许多使人发笑的地方,片中的哼、哈、尖叫以及各式各样的声音,都增添了喜剧色彩”。

——摘编自李四达《迪斯尼动画艺术史》


《铁扇公主》海报20世纪20年代初,在无声电影之后,动画片从欧美传到了中国。
1939年,万籁鸣和万古蟾返回"孤岛"上海,决定要拍一部动画片。1941年,由万籁鸣领衔,万氏兄弟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大型有声黑白动画片《铁扇公主》横空出世,惊艳天下。在影片的结尾有一行字幕,但在公映时被剪掉了,那行字幕是: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电影上映后,大受欢迎,连映一个月,场场爆满。

——摘编自张玮《历史的温度》



(1)观察两幅海报,提取信息,指出其异同。
(2)根据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动画电影诞生的时代背景。
9 . 回顾历史,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和人民有不同的“愿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机器时代的愿景”

19世纪30年代,作家兼革命家弗洛拉·特里斯坦(18031844年)游历英国时写道:我对英国无产阶级有所了解后,再也不认为奴隶制是人类社会最悲惨的制度了。奴隶一辈子不愁没饭吃,生病会得到照料。而英国工人和雇主之间没有任何纽带,如果雇主不需要劳力,工人就会饿死。1836年,她写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傅立叶的学说含糊不清。”弗洛拉告诉手工业工人协会的成员:“如果你们继续分裂下去,就会失去力量,就会倒下,被种种不幸踏得粉碎!”弗洛拉还请求议会的一位托利党议员把他的衣服借给她穿,让她可以在公众席上旁听议会演讲(当时议会不对妇女开放)。

——摘编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新兴国家的愿景”

埃及的1952年革命推翻了以英帝国主义为靠山的法鲁克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埃及共和国总统。1957年开始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他指出:“在我们致力于实现政治独立的同时,我们也为实现经济独立而努力。因为我们相信,没有经济独立的政治独立是没有价值的,而经济独立又使政治独立完全。”7月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接着把外国的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商业机构和代理处都收归国有。此前纳赛尔还出席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发言中强调“各国都有义务尊重别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编自马云《1952年的埃及革命与纳赛尔政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弗洛拉的“愿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愿景”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赛尔的“愿景”及其为实现愿景所采取的措施。
10 . 世界的中心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这千年之间,亚洲是片令人激动且充满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五座都市,而且它们全都位于大帝国的心脏地带。诸如德里,北京与伊斯坦布尔等少数都市至今仍是重要城市…中世纪的世界史,就是亚洲的历史。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的发展;在儿千年的时间中,“东方”发达和“西方”不发达是一种常态,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

——摘编自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等

材料二   但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格局。中世纪晚期开始,西欧进入重新整合的过程,封建领地在专制王权的强行压制下按地域整合,形成一个个“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国家形态,它以民族共同体作为政治支撑点,以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支撑点,政治载体和精神载体由此衔接,在西方开启走向现代的步伐。在民族国家的扶持下,一种新的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方兴起,资本是它的轴心,市场是它的动力,工业和商业围绕它旋转,科学和技术是它的工具。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整个世界都被它拉着走。“西方中心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摘编自钱乘旦《关于亚洲文明的历史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古时期亚洲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中世纪西欧所谓“黑暗时代”并不黑暗,说明其可能性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西欧逐渐成为世界中心的推动性因素。但有学者认为,“从航海大发现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指出其可能性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