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18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世纪30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12.5%提高到17.9%,平均年增长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
2021-09-24更新 | 3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十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巨大成就(A卷新题基础练)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能源发展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电气时代的演变过程。


——《全球能源互联网》

材料二   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需要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产生温室气体……构成对人类行为的约束,继而对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具体地说……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化石能源为主向碳中性能源、低碳能源和非碳能源为主转型。

——《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20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能源结构完成第一次大转变(从以薪柴为主到以煤炭为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人类他源结构第二次大转变的情况(时间、内容)以及影响其转变的科技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根据全球能源发展历程,说明能源消费与社会发展、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未来人类能源发展勾勒愿景。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江南农村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且出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化的趋向。这一方面是因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七府一州,人均田地不足1.5亩,即使江南耕地全种粮食,也不够满足本地区口粮所需。小农家庭单靠土地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闲季节时家庭中总有一些劳动力闲置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小农家庭自然而然的日益重视手工业生产。随着江南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对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依赖也越来越大。由于棉布出口量大,乾隆时,还有人主张禁止棉布出口,以为“止计松江、苏州、常州三郡,出洋之棉布流转内地,可多被数百千百万穷民”。清代鸦片战争前,江南地区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发展促使自然经济瓦解,但并未改变封建制度的剥削与束缚。

——摘编自李雪梅<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占据着主要地位,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成功的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还击败了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来源地,以本国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家,英国却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和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似因素,并说明与明清时期相比,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棉纺织业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性质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化的进程。经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深入发展。在此期间,中国对工业化的态度也逐渐转变。

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开启时间示意图




(1)看一看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点?
(2)想一想中国对工业化进程的认识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议一议从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表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2021-12-0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地图册-专题探究3工业革命与中国态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向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从以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以工业占优势的经济迅速过渡。它包括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摘编自庄解忧《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

材料二   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若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国家,那么比利时就是第二个。不过,比利时的邻居荷兰王国直到19世纪晚期才参与工业化。荷兰和比利时一样也是人口稠密的国家。到1870年,比利时有着世界上最高效的钢铁生产设备。与此同时,荷兰仍处于农业占压倒性地位的时期,其工业部门致力于食品加工,尤其是用加勒比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的蔗糖、荷兰农民生产出来的甜菜来制造糖果。到19世纪末,荷兰牛奶加工企业向英国市场提供80%的浓缩牛奶和奶粉。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原因。
2021-07-2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新教材同步精品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检测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至今日,影响深远的近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仍有不少蹊跷之处有待破解,为何这场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领域的巨大变革没有发生在欧洲或亚洲的其他地方,偏偏发生在英国。英国与同期的欧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在很多方面占有优势,包括这一时期英国人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各类资本也很充裕,特别是作为能源的煤炭价格非常低廉。凡此种种,均导致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诞生的几项标志性发明成果——蒸汽机、机械棉纺织设备,以及用煤代替木材作为燃料的焦炉冶铁技术——均无一例外地最先在英国登场,这是因为唯有在英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里,这些新机械、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才会有利可图,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关的条件则一概付诸阙如。其实早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年代,英国特有的以高工资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模式,已经能够推动工业生产规模维持一种持续扩大的势头,奥秘何在,其根源就在于民众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接受适当的学校教育和相关的学徒制培训,进而凭借丰富的知识和出色的技艺改进工业生产方式、进而扩大工业生产规模。

——王志安<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并论述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要求:立意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1-12-02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7近代世界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
7 . 下图为1901年-1950年德国与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不包括诺贝尔和平奖)

依据上图,分析①至④四个阶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推断关联正确的是
①欧洲深厚的科学基础②欧洲科学家的移民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④冷战形势的缓和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1-05-30更新 | 389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不能织布。北宋时面对不断增多的人口,苎麻产量低,加之契丹军队行军时“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人们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大众化织品。棉花在“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元初已经形成了“江东陕右亦多种”的局面,棉布的销售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王祯在其《农书·木棉序》中形容棉布的状况,“夫木棉诸种艺制作之法,驳骏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元政府为劝种棉花和适应棉纺织的规模生产,“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明代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摘编自王东、陈玲《宋元棉花东进的技术社会形成理论研究》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葡萄牙、荷兰把印度棉布贩卖到欧洲。三次英荷战争后英国控制了棉布贸易。印度棉布热引起来英国毛纺织业的破产和失业,1721年,政府颁布进口禁令。印度棉布更多地销往非洲、美洲等市场。因民众对棉布的需求越来越大,水力纺纱机、“骡机”等专利技术设备不断涌现,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生产的棉布出口额的94%销售到了之前印度棉布所占领的市场。英国对原棉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奴隶被运往美洲的棉花种植园。英国通过进口原棉出口棉布等制成品,迫使西印度群岛、美国南方诸州以及亚洲一些地区依附于英国的工业化。19世纪,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加强,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制成品销售市场,英国棉布便顺理成章地取代印度棉布主导了世界市场。

——摘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取代印度棉布主导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布贸易”的影响。
9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它是以亚当·斯密提出的“商业社会”理论为中心而进行的另一种启蒙。其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基础就是在相互独立平等基础之上的市场交换,而交换在本质上则是基于一种交易上的契约关系,每一个人对财富的获得不再是依赖于特权或政治权力的保护。同时自由被视为相当重要的内容,自由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换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每个人能够自由支配本人的财产权和劳动权,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中去。就市场本身来说也是自由的,受着“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亚当·斯密最终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思想家们的核心问题,即人的权利的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解决,这一论述也彻底扭转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对人的权利的论证路径。

——摘编自李宏图《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商业社会”理论》

材料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逐步认识到造成不合理社会的根本在于竞争,普遍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危害。傅立叶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反社会的工业主义制度”,认为工业主义的生产毫无秩序,不能按比例给予报酬,不能保障生产者即雇佣劳动者从增加的财富中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因而他主张建立不仅能解决失业而且能取代现存制度的新制度——“和谐制度”。和谐社会的基层社会组织叫做法郎吉,在“法郎吉”中不仅生产领域的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流通领域的商业劳动要联合协作,而且家务劳动、教育劳动、科学劳动、艺术劳动也要联合与协作,整个社会要把这七种劳动组织起来形成协调而完整的体系。

——摘编自詹真荣《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

材料三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产生了垄断,垄断的产生又加剧了各国大垄断组织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同时垄断组织之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意味着加强对于劳动人民的掠夺。19025月,美国爆发无烟煤矿工人的大罢工,罢工持续时间甚长,煤矿主顽固地拒绝工人的合理要求。于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实行干预,这一年10月,他把煤矿主和工会领导人召集到白宫进行磋商。当时煤矿主无理地要求政府动用军队迫使工人停止罢工,这激怒了罗斯福,他告诉煤矿主说他准备动用军队去剥夺煤矿主的所有权,然后由军队来生产无烟煤。结果煤矿主屈服了,不得不提高工资10%,工作时间减到9小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下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亚当·斯密构建的“商业社会”的特征,如何理解亚当·斯密进行的是“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的另一种启蒙”。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傅立叶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面对“竞争所带来的不合理社会”,19世纪上半期社会各阶层采取了哪些应对之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垄断产生的原因。简要说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
2021-08-26更新 | 251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7近代世界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
20-21高三下·全国·阶段练习
10 . 德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贝多芬为了这份乐谱,还在继续努力地工作着,然而,一年之后,这份乐谱仍未能完成。到了1823年夏天,贝多芬想到在最后一乐章中用合唱作结束,而主题则是用管弦乐器引出来,但仍有困难阻挠着。辛德勒写道:“当他到了第四乐辛的时候,开始了从未见到过的挣扎,他的目标是要找到一个字来介绍席勒的颂词。有一天,他进入了房间,高声地叫喊着:“有了!我得到了它!他将草稿薄给我看,上面写着:“让我唱着席勒的不朽的歌“兄弟”!这个词语经过我多少次的审慎思考才最后如愿以偿的啊!”

——摘自杨林、晓阳《贝多芬传》

材料二 德国工业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结束时,德国又开展了第二次革命,铁路网的形成,把德国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都连接起来。随着中央集权政府的建立,德国经济开始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德国通过强有力的政权推行经济体化.德国人在吸取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础上,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创造力。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同时,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方向的转变,这些因素最终促使德国在工业革命浪湖中后来居上,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摘自李富森《试论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之原因》

材料三 事实上,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中,德国是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是因为二战后德国人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平等伙伴,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坦率地讲,回首往事,所有欧洲国家都对德国可能重新强起成为政治和经济超级大国而恐惧。为了克服这种不利因素,德国积极地参与了双边合作和欧洲的统一进程,尽管德国执欧洲经济发的牛耳,但它一直进免在欧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制定方面单方面行动。

——摘自霍尔斯特罗力《欧盟超国家职能及德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贝多芬作品的名称与地位,并分析该作品所代表的文艺思潮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的因素。列举德国人在完成科学研究向应用方向转变的两项重大成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二战后德国赢得世界尊敬的原因,并从二战后德国经济模式的变化来说明其如何能“执欧洲经济发展的牛耳”。
2021-07-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高中历史20210719-005【2021】【高三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