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8年,诗人蒲柏将泰晤士河描绘成“银色的洪流”。19世纪的一位伦敦码头工人曾说过“泰晤士河里的每一滴清水都包含着历史。1855年,著名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编辑,描述了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1858年被称为泰晤士河的“奇臭年”。狄更斯曾这样生动地描绘了兰开夏郡的焦煤镇: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邻近地区”。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环境污染问题探析》

材料二   近年来,全球能源与环境面临严峻形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居全球首位。环境保护问题被全球关注,拥有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积极宣传,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补贴,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91.98万辆,同比增长59.3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17.90万辆,同比增长159.52%,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3.59%;新能源汽车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英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商业市场骤然拓展,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对内盘剥和海外殖民掠夺交织在一起的样态。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相继走上殖民掠夺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据相关资料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是18600吨和200吨。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王增智《掠夺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繁荣崩盘,造成了1874年至1893年的“经济大萧条”。在此种背景下,各大国竞相扑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争夺原材料、扩大领土和保护市场。1876年,欧洲国家统治下的殖民地还不到非洲的10%,但到1900年,则达到90%以上,这个典型的帝国主义时代是空前的。尽管当地人民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而机智的抵抗,但他们遭遇了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和配备先进武器的专业化军队,因而造成大量伤亡。由于欧洲殖民的大力推动,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13年各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出现了一次经济繁荣。列宁在1920年分析说:“一小撮‘先进’国家把资本主义变成了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进行殖民压迫和经济掠夺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布莱恩.S·罗珀《民主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早期的资本扩张相比,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在方式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殖民活动产生的作用。
2023-07-05更新 | 19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病”。全国13%的人居于臭气熏天的狭小的地下室或角楼中,通风条件极差并容易形成传染病,30年代两次爆发大规模霍乱并致死近2万余人。社会犯罪率不断提升,1805-1848年间因抢劫或盗窃被审判的人数从4605人增加到27816人。大量妇女甚至儿童因生活所迫离开家门和学校走进工厂或其他场所挣钱糊口。由此产生大量的文盲,降低国民文化素质,偷盗、抢劫、杀人等犯罪事件进一步增加。人们开始对旧有的法律和制度的权威产生质疑,呼吁社会关注贫民的生活状况,关注弱势群体,重视公益事业和社会救助。

材料二   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案,确立院外济贫原则,广建济贫院,建立中央济贫机构,改善济贫管理,颁布《公共卫生法》,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民间机构和慈善组织开始各种社会救助的行动。如社会福音运动,慈善救助之家运动,工人协会运动,贫民窟慈善住房运动等。英国社会救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以上摘编自韩德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病”出现的背景,并概述“社会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影响。
4 .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阶级矛盾日益 尖锐,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他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1870年以后,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每一种新产品都要求其他新产业留下空间;工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运输和通讯技术增强;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加了西方世界的财富,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史无 前例的提高;工业革命的最初阶段使拥挤的工厂出现在了新的工业城镇。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威廉·麦克尼尔《世 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摘引自张红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发明”,并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其诞生的标志。
2023-05-2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人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有大体相同的认识,但在具体的时间划分上,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在这277年中,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为界,分为第一个时期(即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和确立的时期)和第二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变为帝国主义的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要转折。在这之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才真正融合在一起。也正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在欧洲才真正发展起来。

材料二 还有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试图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期方法。在这些分期法中,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基本相同,主要是对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有不同理解和意见……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的终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定义“世界近代史”的概念,并根据这一概念,指出越来越多的人认为16世纪前后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补充一个世界近代史上限的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终点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西方经济学大约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次:1776年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革命。亚当·斯密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三次: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从而形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第四次:20世纪50年代货币学派。该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第六次: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主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经济达到自然率的水准。

——摘编自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阐述史实准确,论述表达清晰。)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08年,普鲁士建立了公共教育部,著名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洪堡担任部长,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1810年,洪堡为中学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加强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使中学的教育内容更接近实际生活。1810年,柏林大学创办。柏林大学改变了旧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原来大学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吏和神职人员,转变成为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学术水平的中心。1817年,在各地区的城市里建起了一年制的手工业学校。1821年,又以这些学校为基础,形成了地方工业学校网,学制改为两年。1825年,普鲁士政府颁布法令,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制度,受教育被视为公民的基本义务。1816年,普鲁士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3%,到60年代已达到97.5%。除此之外,德国对教师的选拔和训练非常严格。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正因为要求很严,因而在德国,教师职业成为受尊敬的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师范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开设的课程很多,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1831年,普鲁士各州已普遍建立了师范学校。

——摘编自魏峰《十九世纪前期的德国教育改革与德意志民族的复兴》


(1)根据材料,概括十九世纪前期普鲁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十九世纪前期普鲁士教育改革的意义。
2023-04-0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3次组卷 | 6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0年,英国工业生产总额占世界的50%,以后虽因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兴起而比重有所下降,但直到19世纪后半叶英国仍处于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中心的地位。1825年,英国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此,英国向各国提供各种机器设备,承包许多国家的铁路建设,并借贷给各国政府和私人,用来购置英国的机器和工业品。1870年,英国工业制造占世界的32%,采煤量占世界的 515%,生铁产量占世界的25%,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到202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由 225%提高到近30%,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力持续攀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全球,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稳固。

——摘编自张辛欣《制造强国筑牢发展根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大国制造业的认识。
2023-01-19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技术通过扩散对霸权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荷兰、英国,还是美国,技术扩散都在其崛起阶段提供了主要的推动力,并为之自主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霸权兴衰更迭的不同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态度是迥然不同的。175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建立在众多他国技术的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的先进技术大量涌进英国,并被整合与补充,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在权鼎盛阶段往往会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如英国),这种政策有助于推动霸权国商品、资本等的自由流动,支撑霸权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导致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的扩散,导致潜在的党争对手从技术扩救中获利。而在霸权的维系与衰落阶段,则往往会采取较严格的管控政策。

——据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等整理

材料二 民族国家的出现,技术扩散逐步受到国家的主导。英国造船业的兴起,是从模仿荷兰的先进造船技术开始的。特别是在1688年荷兰总督威廉就任英国国王后,大力鼓励荷兰熟练工人去英国工作,进一步加速了造船技术向英国的扩散。1790年,英国的“叛国者”——塞尔斯莱特将英国新式纺纱机的每一个技术细节与相关知识熟记于心后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成功仿制出新式纺纱机,成为美国近代棉纺工业的先驱。

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东道国的中间品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无论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工业化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技术通过进口对进口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较大的正效应。

——摘编自赵朝龙《近代霸权兴衰与护持的技术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在霸权兴衰更迭阶段对于技术扩散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不同时期国际技术扩散的基本路径并分析国际技术扩散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