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19世纪上半叶开始,英国先后出台《工会法》《劳资争议法》《劳工补偿法》《教育法》《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对劳资关系、中小学生伙食、养老金、八小时工作制及专业保险等作了宪法性规范。这一举措源于
A.工业革命推动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代议制的完善D.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 . 某学者认为:与其把工业革命分成第一次与第二次,倒不如把其发展过程看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机械化和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第二阶段贯穿19世纪下半叶,科学与工业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强调更加紧密的结合,二者间的延续性是如此的明显。该学者意在
A.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差异明显
B.第一次工业革命缺少科学的引领
C.两次工业革命应作为整体研究
D.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又进行
2021-07-15更新 | 230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具有丰富的水和煤铁资源。1786年时,它仅有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耸立着,但在十五年后,却发展到50个纱厂,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在其邻近地区,短期间出现了许多拥有几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引起了对金属和机器的需要,于是伯明翰、谢菲尔德、纽尔斯卡等城市的冶铁业发展起来,伯明翰逐渐成为英国冶炼工业中心。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材料二   18501870年,恩格斯居住于曼彻斯特。这一时期他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事务,不断增加的收入可以基本保证马克思一家过上比较像样的生活。同时,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也让恩格斯更深入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状况。他着手对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的相关论著总字数不少于150万字。他还关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通过撰写著作阐发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态度;协助马克思参加国际工作协会的领导工作。

——摘编自练庆伟《恩格斯1850-1870年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时期的人生经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家庭是一种历史社会形志,作为家庭基础的婚姻则既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又与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婚年龄而言,以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普鲁士为例,在1881年至1886年间,各行业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农业29.61岁。采矿业27.57岁,金属加工业28.04岁,纺织业30.02岁,建筑业28.64岁,非熟练工人27.67岁,四家,企业等行政管理人员33.41岁;……据统计,1901年德国境内的异教混合婚姻为8.8%,1913年则已经达到10.4%。大城市中比例更高。在柏林,18731874年混合婚姻占8.8%,1911-1912年则升到18.8%。……在1901年一1913年间,德国的离婚数目由7964件上升到17.835件,每10万居民离婚数日从14.1件增加到了26.6件。1913年,每10万对夫妇离婚数日在普鲁士农村为56时,城市则为241对。……1881-1913年间,普鲁士成婚男女平均婚姻年限总体上处于延长之中。其中,成婚男性婚姻年限由23.7年提高到了26.7年,成婚女性婚姻时间也由22年延长到了25年,即30年里,成婚男女平均婚姻时间皆延长了3年。

——摘编自邢来顺《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德国婚姻与家庭形态》《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婚姻状况的变化”作出历史解释。
2022-05-29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冲在各国殖民扩张的最前列,其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封建王权占统治地位,但却垄断了东方贸易。1572~1581年,荷兰资产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独立后的荷兰随即开始了海外殖民掠夺,巨额的殖民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市场日趋繁荣,荷兰成为欧洲的经济领袖。它的威力主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偏重商业资本发展的路径使荷兰到18世纪时国运衰落。17世纪下半期,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到18世纪最后30余年,英国率先开始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回顾西欧这两个世纪的历史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

——摘编自潘悦《16~18世纪西欧诸国的经济兴衰与制度变迁》

材料二   在18世纪欧洲内部变化过程中,比较清晰的一点大概就是西欧与东欧状况的明显差异。在通向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变化、政治结构的革新等方面,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在发生明显变化的西欧,也是以西北欧,尤其是以英国和法国为先。在欧洲整体的分工体系中,通过将自己定位为向商业和工业发达、人口持续增长的西欧提供粮食的地区,东欧寻求到了新的出路。

——摘编自【日】森谷公俊等著《兴亡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崛起的首要条件,并以英国这一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的原因和影响。
6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产业和煤炭产业主要向动力源周围聚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诸多产业的分布范囤积聚在铁路周边。由此可知,两次工业革命
A.引起了部分产业链出现断裂
B.改变了社会产业经济结构
C.对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D.推动了经济增长动能模式变化
7 . 有学者认为,人类的历史虽然长达250万年,人类经济增长却只有250年。但是这250年生产的财富总量,却占到了人类生产财富总量的99.9%。此观点揭示了(       
A.原始资本的血腥积累B.全球市场的联系扩大
C.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8 . 18世纪末,奴隶制度在美国,尤其在南方正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奴隶主开始主动释放黑人奴隶。1793年轧棉机发明后,美国黑奴数量却从1790年的不到70万猛增到1860年的400多万。这一变化说明
A.新技术使用对社会进步有反作用B.黑人奴隶制度有利美国社会进步
C.国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黑奴制度D.技术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劳作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中期,英国同种行业内的人相互结婚比例相当高,纺织工人内部结婚率就特别高。妇女婚前实际的工作能力对她作为婚侣的价值远远胜于其家庭背景,如父亲的职业、财产或社会地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新式婚姻观念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学方面,人类理论知识实现巨大飞跃,“知识就是力量”渐成世人的普遍心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各个阶层都以物质利益为对象而进行生活和生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卢梭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本身,要培养人本身而不是一个社会角色,就必须根据儿童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自然教育,决不能不顾个性,只求共性。此外,他还认为人拥有一个先天的善良本性,但因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善良本性逐渐被“污染”,因此要尽可能杜绝外力对儿童的影响,不让任何外在的情感和观念得以传播,以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当首先是人的教育,而非“角色”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他还指出人不拥有任何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先验本性,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理想教育场所的选择应自觉地融入现实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此外,他还强调合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仅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前提,而不是根本,更不是全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义良《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梭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