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频频爆发的霍乱、天花等传染病考验了城市化时代国家的管理能力。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并确立相关的权力介入规则。英国成立了卫生总署,以便作为中央机构监督指导法案施行,地方卫生管理机构则被称为地方卫生委员会……英国首次将地方城市治理纳入中央行政管制体系中,初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以公共卫生治理为主要职能的城市管理体系。在此之前,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一直遵循中世纪以来的地方自治传统,各级政府较少干预相关事务。英国政府于1855年颁布《污染物清除法》,1866年再度颁布《卫生清洁法》。到1870年代末,英国944个城镇卫生机构中,官营供水公司达44%,1890年末更升至三分之二。当时民众普遍认为,身体健康程度与事业成功间联系密切。经过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到1914年,英国已拥有了一套实施福利政策最重要的基础——完整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律体系。

——摘编自王广坤《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政府权力扩展及影响》

材料二:近代以前,除京师以外中国城市多为省、府、州、县的治所,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卫生事业,城市的污水处理、垃圾清理、传染病防治,多由有关行会或士绅、居民等社会力量负责,基本处于半无政府状态。19世纪中叶,随着中西交流逐渐增多,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开展。1910~1911年间,东北鼠疫大爆发,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派出传教医师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生以及沈阳等地的传教医师一起参加控制和扑灭东北鼠疫的工作。传教医师在广州、上海等许多大城市进行实物宣传,一些基督教出版机构发行了大量宣传物品。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出使人员有感于中国与欧美城市公共卫生的巨大差距,开始发起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20世纪初,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据记载,20世纪初,当医生要求给北京一些居民的儿童进行免费牛痘接种时,竟遭到拒绝,理由是“此痘疮乃孩儿之疫病,非患一次不可,故人为预防乃违天理。多有以种痘为邪法而排斥者”。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中政府权力扩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英国相比,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原因。
今日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5月考前押题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并被纺成纱线织成布料,而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奴隶在美洲种植园里种植,供应数千里之外的需求极大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在世界各大洋装载着美国南方棉花或英国棉纺织品的蒸汽船,取代了穿越撒哈拉沙漠驮运西非棉纺织品的骆驼商队。到1860年,棉纺厂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墨西哥和巴西,英国控制着世界机械纺纱锭的67.4%。19世纪中叶,俄国在棉纺织品方面实现了自给自足。在墨西哥,到1843年有25000支纱锭和2600架织机。1857年,瑞士的纺纱锭数达到了135万支。到1860年,棉纺织品成为美国在资本投入、就业人员和产品净值方面最重要的制造业。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中国引种美棉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1865年,英国商人将一些美棉种子带到上海试种后,一些地方督抚和实业界人士亦购买种植。1904年,商部从美国输入大批美棉种子,分发山东、直隶、江苏等省的棉农种植,极大地促进了美棉的传播。到1910年,大批量引进美棉的省份已达十余省,多有成效。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移植美棉之产量湖北484000担,河南177184担。伴随美棉种植面积的扩大,清末棉花的出口贸易日增月盛。

——摘编自苑朋欣《清末美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中国国务院于1978年以后多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并辅之以多种生产扶持政策,198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1989年,为制止抢购棉花产生的混乱,国务院支持供销社执行收购政策,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粮棉比价也上升到有利棉花生产的区间。1992年国务院提出“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建立社会主义棉花市场”,进行棉花放开试点。

——摘编自林银海等《沉重的棉花》案例分析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十九世纪中期世界棉纺织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形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近代美棉在中国推广种植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产业政策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

(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

(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

(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

(6)

(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

(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3

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而且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

——摘编自泉州晚报《宋元市舶司:一部繁荣的泉州海外交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表明,英国需要维持和扩大殖民版图以满足工业发展对于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并将之作为输出资本和转移社会矛盾的场所。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英国能够以自由贸易为手段,通过更加高效与隐蔽的方式扩大殖民版图。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则成为“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实践者。因此,英国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的变化,是“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摘编自卢玲玲《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三   下面是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关系图。

——摘编自侯军强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元时期陆上对外贸易场所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市舶司设立后泉州的主要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流行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关系总的趋势。从现代国际贸易的角度,简析图示这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记载,1840—1843年英国议会批准建造铁路的法案每年不过10个,而1844年有37个,1846年219个;被核准建造铁路的里程和资金额在1843年底以前总共大约为3662公里和8380万英镑,而1846年就有7302公里和13260万英镑。这说明当时英国(     
A.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增强B.铁路建设速度领先世界
C.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快速发展中潜藏着危机
2023-05-20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一粒蔗糖里的世界史
某食品集团为了给旗下糖类产品设计宣传文案,特地邀请相关历史团队梳理了蔗糖的历史发展,意图展现糖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文化关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糖的旅程:从印度到加勒比

材料一:公元前4世纪①征服时期,当军队攻入印度北部时,在那里发现了一种“不是由蜜蜂制造的固体蜜”,自此极少量的印度蔗糖被商队带到欧洲。10世纪,除印度和中国,两个最大产糖区分别位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峡谷。有人说,这是蔗糖紧跟着《古兰经》的脚步开始扩散的结果。

15世纪末,甘蔗种植之旅继续西进,②先后开辟了到印度和巴西的海上航路,控制了蔗糖的传播。从16世纪起,大西洋诸岛上,殖民者强迫非洲奴隶加速蔗糖生产。17世纪,荷兰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以其为中介,甘蔗被移植到英属、法属加勒比海诸岛。

——摘自中国国家历史《一粒蔗糖里的世界史》

(1)材料中①应指的帝国是(     
A.罗马帝国B.波斯帝国
C.贵霜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
(2)材料中②所指的重要传播者当是(     
A.葡萄牙B.英国C.西班牙D.意大利

◆糖的嬗变:从稀有品到必需品
(3)16世纪以后,各种各样新食品引进欧洲,引发了欧洲的生活革命。将下列世界性商品与其解说词对应。
①茶叶A.原产于非洲的一种“提神醒脑”的植物饮料,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
②蔗糖B.由殖民者从印度引入,依靠黑奴在中南美洲大量种植,是三角贸易中重要的商品。
③玉米C.西班牙从美洲将其带回欧洲,16世纪起在南欧广泛种植.
④咖啡D.《马可波罗行纪》对这种生活必需品有过重点记载,去东方寻找“它”被认为新航路开辟的起因之一
⑤香料E.荷兰人将其从中国运往欧洲,是欧洲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商品

材料二: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流入欧洲。白糖配着咖啡、红茶,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与此相应,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大都住在英国,因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他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工人阶级中也开始出现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时间从事生产。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

——摘编自刘作奎《改变世界的四种植物》

(4)对英国工人阶级“喝上加糖红茶的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理解正确的是(双选)(     
A.英国工人阶级生产效率得到保障B.英国工人阶级膳食结构更趋均衡
C.英国工人阶级推动社会生活风尚D.英国工人阶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糖的推力:从分散到整体

材料三:梵文专家季羡林曾注意到敦煌文书里有一个词叫“煞割令”,就是蔗糖。而这个词应该来自梵文Sarkara和巴利文Saekkhara。世界上蔗糖这个词,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显然都来源自这一名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甜菜机器制糖业快速发展,甘蔗糖业日渐萎缩,由中国主导的东亚糖业旧格局逐渐瓦解。仅1929年,进口洋糖(以甜菜为原料)高达89万吨,价值银元1.5787亿,超过了中国所有民族工业的产值。

——葛兆光《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5)综合所有材料,你能从“蔗糖”的发展轨迹中看到哪些人类历史的重大主题。
2023-12-13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经济与贸易(上海15个区试卷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7 . 日记作为当事人内心独白的记载,对于认识和研究某历史事件的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瑞士企业家费希尔在1814年和1851年造访伦敦与英国工业区的所记载日记(部分) :

1814年8月22日  “我在伦敦的第一天就学到了很多我想要知道的东西,我发现在整个英格兰只有3家工厂能够生产坩埚钢,而其过程是保密的,我有一个机会检验机器的细节而我抓住了它。”
1814年8月28日参观瓦特工厂后  “很令我惊喜的是,瓦特先生领着我参观了他的索霍工厂里专门造蒸汽机的部门。……在铁屋和其他的建筑里,6~50马力的蒸汽机工作着。它们安静、有序而高效地干着分配给它们的活儿——建造它们是人类全部创造性的体现。”
1851年参观水晶宫后  “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国家能够从人类各民族中征集来这么多精彩的手工与工业制造品,它们来自最文明与最原始的族群。”
1851年写给瑞士自然历史协会的信  “我刚刚从英格兰回来。在那个国家,伟大的成就——我或许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就——已经取得。英国的经验成功证明了被灌输了同样精神、抱定同样目标的个人联起手来一同工作会造就何等伟业。但是,这幅图景还有另一面:商品实际生产者——那些真正的工人,而不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人——的处境,并不值得羡慕,尽管他看上去可能薪水高。成千上万的英国工厂工人没有一个拥有哪怕一小片土地。他们不能享受大自然千姿百态的美(但我们可以)。即使这些美存在于英格兰,它们也会被从成千上万的烟囱里冒出的烟雾给遮蔽。”

——摘编自韩德森《费希尔和他的工业英格兰日记(1814-1851)》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有哪些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手工纺织业素称发达,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布的输入源源不断。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半”厦门开市通商后,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英国首先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欧洲市场,接着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的各纺织城市进行加工,然后再把制成品输入印度。18141835年,印度输入英国的棉布从125万匹跌到30多万匹。同一时期,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到19世纪中叶,印度已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人口在全球占比为22%,而此时中国纺织工业的棉纺锭(513万锭)在全球占比仅为5%,棉纱年产量(43.7万吨)在全球占比仅为7.8%。……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城乡人民服饰“蓝、黑、灰一抹色”的情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服饰多样化以至时尚化。反映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时装和华丽的家用纺织品,进入城乡普通人家。人民群众衣被的普遍改善,已成为“全面小康”和“时尚中国”的一个重要元素。到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的经济总量总体上在全球占比在55%以上。中国棉纺织工业的设备规模在全球占比在57%;棉型纱产量3538万吨、棉型织物产量893亿米,其全球占比都在55%以上。更具可比性的“纺织产业纤维加工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全球占比为10%),逐步发展到2015年的5300万吨(全球占比在55%以上)。

——摘编自陈义方《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印两国棉纺织业面临共同的境遇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