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咖啡馆诞生于君士坦丁堡,人们把咖啡馆视为休息娱乐和结交朋友最佳场所。15世纪后,咖啡传播到欧洲,咖啡馆在欧洲上层社会流行。

16世纪咖啡馆又成为新型金融活动场所,来自不同商业阶层的人在这里充当股票经纪人,现代金融市场中某些制度的雏形便是在咖啡馆中诞生的。

17世纪下半叶伦敦的咖啡馆在政治变革过程中成为自由平等思想扩散的场所,促使英王发布《咖啡馆封禁公告》,引发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适宜的气候让咖啡产量大增,价格下降,咖啡馆数量激增。

18世纪末,由于咖啡因具有缓解疲劳的功能,城市工人便将咖啡作为生活的调节剂,咖啡馆开始大众化转型。

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和咖啡吧应运而生。二战时期,咖啡实行配给供应,咖啡馆的经营受到重大打击。

20世纪50年代自由贸易的回归刺激了“浓缩咖啡革命”,造就了消费主义浪潮,让咖啡馆迎来了新的生机。

21世纪以来,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品牌连锁咖啡店在全球疯狂扩张。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咖啡馆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80天环游地球》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小说讲述了1872年斐利亚·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从伦敦出发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


材料二:15世纪,德国商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古登堡的印刷厂,最早印制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印刷效果堪称精美。尽管如此,古登堡本人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因为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读不懂拉丁文,所以印刷数量很少。再加上人工和纸张成本高昂,以及与投资人的纠纷,最后,古登堡破产了。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次年《新约》翻译完毕并出版。从此德意志信徒可以自己直接阅读《圣经》而不必再受到教会和神父的控制。马丁▪路德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印刷商们则配合他快速传播新思想,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影响后续一百余年的欧洲政治格局。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材料三: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请你在答题卡的地图上为小说主人公设计一条环球旅行最佳线路,并说明理由。(要求:在答题卡的地图上用“一”清晰标示。)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技术的力量”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5-0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届高三4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3 . 以下是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目录与正文摘编。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五章   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工业文明行进中社会问题的凸现

第二节   工业文明的批判者与辩护人

一、       激烈的批判者

工人阶级理论家:蒲鲁东(1809-1865)在1840年《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认为人类在权利方面生而平等,人人有权享有自己劳动的产品。资本家通过发放低廉工资的形式扣留工人们的劳动产品,这全然侵犯了工人们的权利,实质上就是一种盗窃行为。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1772-1837)在其著作中指出,现实的工业文明或制度是一个社会分裂的文明体制,是一种无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必然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同时断言它正面临着灾难。傅立叶认为现实的“文明”无法改良,必须超越,并为此设计了进入更高阶级的未来“和谐社会”蓝图。

二、工业文明的辩护人

与此同时,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李嘉图(1772-1823),法国社会学家孔德(1788-1857)等人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明只有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第三节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工人运动的勃兴

……

三、巴黎公社一一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实践

第四节……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理论探索

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剖析

三、超越工业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工业文明“批判者”与“辩护人”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拟定本书第五章第四节标题或主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重点考察的“世界市场”是指“资本”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不断扩张的产物,资本的不断扩张在一开始就与殖民地的开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把这种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后,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

摘编自朱丽君、阎孟伟《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依据上述材料观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清晰。)
2023-07-08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科尔沁左翼中旗民族职业中专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成就主要表现
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兴办现代教育;出现了施莱登、施旺、爱因斯坦、普朗克等著名科学家;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
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契机赶超欧洲,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派遣大批留学生前往德国学习并引进德国先进教育理念,促进本土教育改革;二战期间,引进大批欧洲流亡科学家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日本抓住第二、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快速崛起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美国引发信息技术革命,日本奋力追赶,确立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提出“5030个诺奖计划。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以“科技强国”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部分立法情况

1874年《工厂(妇女健康)法》获得通过。

1883年《工厂与作坊法》出台。规定:白铅工厂必须具备“通风设备、带盥洗室的宿舍、带有冷热水的女性浴室、舒适的餐厅、全套的工作服及口罩、工厂所有员工可随时饮用的充足的酸性饮料的供应”。

1889年8月30日,英国议会出台《棉布厂法》。该法案关注棉布行业中有害健康的潮湿、蒸汽等特殊问题。

1891年通过《工厂与作坊法》。明确规定:任何工作场所不得出现危害公共健康的恶臭或秽物,也不得违反此前法案关于整洁、通风、宽敞空间以及粉刷墙壁等方面的规定;经英国内政部授权,视察员可随时进入各类工作场所,如发现工厂或作坊中存在违规行为,将协同各地卫生部门进行查处;在规定期限内未做出整改者,将被处以每天10先令的罚金。

——据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整理


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严密。)
2021-05-23更新 | 2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政治转型社会转型日常生活的改变
发展出基于工业和工厂的劳动力雇佣制度城市化,人口密度的增加
劳动分工的加强,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正式分离
劳动从乡村到城市,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家庭小作坊转移到工厂和矿场
庞大而缺少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条件
薪水制劳动制度财富重心从土地转向大规模的企业,权力集中于少数工厂和矿主工人为数众多,但是缺乏组织,势单力孤,日常生活一成不变
城市化和工厂一—住宅混合型城区就近工作的便利,但是被日益加剧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所抵消;肮脏的环境,城市人口密集,缺少公共卫生设施霍乱、痢疾等疫病以及肺结核等慢性疾病发生的几率增加了
市政府和中央政府管辖权的加强产生“公共卫生”观念,以此减少疾病和瘟疫,降低婴儿死亡率等城市规划的加强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了人均寿命,改善了城市的居住环境
全球贸易的增长货物与贸易商在全世界各个港口城市加快流动;财富的创造迅速增加进口货和奢侈品以及技术创新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快速普及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上表叙述了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从表2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两个或两个以上),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9-20更新 | 22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2023届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一)历史试题
8 . 【历史的多元解释】

材料一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摘编自李贽《藏书》

材料二   孔子的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与中国》(1937年10月)

材料三   整个19世纪,儒学在西方的形象每况愈下,直至堕入黑暗深渊。20世纪前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德国这样对人的困境感到绝望,德国再次形成了一个尊孔的学术团体。这些德国思想家认为“孔子最让人景仰的是道德人格的完全独立,不受外部金钱或权威的影响”“欧洲应该像孔子所追求那样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方厚生《20世纪初西方文化危机中的孔子形象·以德国为例》

以上对孔子的三种不同评价,可以反映出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请,从“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的视角出发,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2-04-27更新 | 227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中期,英国达到强盛的顶峰。然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却开始丧失了,但从绝对数字上看,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然而这种富庶更像是一种罪恶,在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均,贫富对比十分明显,这与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政治制度格格不入。虽然这一时期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但维多利亚时代也是妇女地位低下的一个时期。而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诞生了一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概括材料中相关的两个历史情节,并予以评价说明。(要求:概括历史情节,逻辑严密,评价准确全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发展的辩证过程中,17世纪是一个更大的不解之途的一部分,因为封建主义到1500年似乎已经结束,但习惯上与产业革命相进的资本主义在近3个世纪里却没有出现。由于马克思体系中的外生变量是技术变化,它会导致新阶级的出现,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有着长达3个世纪的空白。马克思主又看对此的解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花了3个世纪的时间才获得政治权力,并创造了引导产业革命的基本产权。英国和法国的革命是打开现代资本主义大门的关键性突破。

——摘编白【英】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围绕材料,提出你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可从材料中直接获取或提出自己对材料的看法,“阐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