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转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选取典型史实,对工业革命的三个层次展开说明。(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08-29更新 | 246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练(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9次组卷 | 56卷引用: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2.5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时素养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名称内容
1601《济贫法》修正案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城市公共卫生法》解决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975年实施
1866《城市环境卫生法》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城市规划法》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工业分步法》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新城法》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城镇发展法》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材料呈现的是1601年至1952年英国解决城市化问题的过程,请对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进行解读。
2022-01-1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课时基础识记与对点精练(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浪湖大致时间轻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注释
第一次17631840第一—次工业莘命机械化城市化、社会分化流动工业化、城市化、
民主化、理性化、
福利化、流动化
第二次18701945第二次工业莘命电气化电气化、普及义务教育
第三次19461970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福利化、普及中等教育
第四次19702020知识和信息莘命信息化网络化、普及高等赦育知识化、信息化、
生态化、全球化、
个性化、多元化

——摘编自何传启《世界整体和六个重点领域现代化进程》


上表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四次浪潮。从表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韩保江《决定大国兴起的五种动力》整理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选择五大动力中一个或多个动力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欧洲,新型的市场经济确实有其强大的动力,促进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也大幅地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标准。可是,如此的生产制度,必定引发贫富之间极大的不公平,其差距,甚至比过去贵族与贫民之间的差距更为巨大。于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处在迈向高峰的过程,有不少人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人类是不是以大部分人的辛苦劳力,只为了成全一小部分人的富贵荣华?社会主义理想的出现,使得本来只是民族国家、民主国家的分野,又多了一项社会主义革命产生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列强之间的矛盾,却又多了--个高度集权的共产主义国家一列宁组织的苏俄。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根据材料,围绕“与现代文明相伴的矛盾问题”,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有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021-03-11更新 | 529次组卷 | 9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重点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演变。仅仅数十年间,以乡村和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就变成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都大为改观了。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工业产值大大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择业标准明显改变等等,都使身处其境的人们大为惊讶。有人发财了,更有人破产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摘编自刘其、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论述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016-12-12更新 | 1572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练(选择性必修2)-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