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陆权与海权】

材料一: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提出“海权论”,认为“海权,包括海上军事、经济力量等一切可以增强海上力量或者是海洋控制权的东西,足以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他还强调,建立海权需要有一定的地理条件,比如该国是否拥有海岸线、良港等,同时也需要人口、资金等大量资源,因此从古至今都必须是国家行为,岛国英国比法国更加坚定地向海洋发展,才拥有了海权乃至世界霸权。海权论的问世使建设世界一流常备海军的观点在美国占了上风。西奥多·罗斯福就任海军部副部长后,很快制订了一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和菲律宾的方案,并开始谋划洲际运河的开凿。到20世纪初,海权论在美国得到了全面实践。

——吴献东《海空天5000年:大国文明与力量简史》

材料二:1904年英国历史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陆权论”的主张;他提出:“谁控制了心脏地带(欧亚大陆中心腹地),谁就控制了世界岛(指欧亚大陆),而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他认为从16世纪以来,海军力量无与伦比的机动性使海洋国家称霸世界,但随着交通技术变革,这种机动性的优势在19世纪不复存在。他警示英国必须提防陆权国家的兴起带来的挑战。

——周桂银《国际政治中的外交、战争与伦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汉提出海权论的历史依据。并结合史实说明“海权论在美国得到了全面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陆权论出台的时代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海权论和陆权论内在的共通之处。
2024-06-0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后期,英国在印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停止废除土邦进程,继续保留印度境内500个土邦政权存在;印度军队原先从同一地区的高种姓人群中招募,此后则在各地区、各种姓中混合招募;不让印度人充任炮兵和其他技术兵种(包括后来的空军)。这些改革措施意在(       
A.顺应印度本土风俗习惯B.加快印度各地族群融合
C.强化殖民高压统治D.缓和当地社会矛盾
2024-06-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732年,英国颁布《制帽法令》:“鉴于英国的制帽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以及本国内制造帽子的贸易已经大量出口到美洲殖民地……特规定:自1732年9月29日起,任何染色、未染色的成品或半成品帽子不得以任何借口,在任何英属殖民地内的任何地方运载或装船,由任何人外运。”颁布这一法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英国本土的技术领先优势B.排斥其他列强在美洲的扩张
C.强化本土与殖民地的经济联系D.限制美洲殖民地的工业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大力推行殖民扩张的西葡两国注重运用在11世纪被重新发现的罗马法,以法律主张对尚未发现的近海岛屿享有管辖权、财产权。为此,教皇诏令大多只授予两国对殖民地的产权,并授予其对异教徒的城市、领地、自然资源等各类动产或不动产实施较高程度的管辖权。如西葡两国于1494年订立《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葡萄牙获得非洲、亚洲大部分“新发现”土地,西班牙取得美洲“新发现”土地(巴西除外)。1529年,西葡两国续订《萨拉戈萨条约》。这两个条约在教皇仲裁案的支持下,赋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张

材料二   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效仿亚历山大六世教皇诏令,授权航海家卡伯特以英王名义征服并占有“新发现的”任何尚不属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土地。1584年,航海家吉尔伯特登陆纽芬兰群岛并以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的皇家特许状宣告:“对今后发现的国家、土地……依照英格兰法律以‘完全产权’等方式处置。”“无主地论”和“有效占有论”取代“发现论”成为获得殖民地土地财产权的理论。如1606年,英王詹姆斯一世颁布特许状,第一次授予殖民者范围明确的土地,即规定弗吉尼亚公司有权取得詹姆斯河沿岸附近未被实际占有的区域,定居点100英里以内的土地、森林、沼泽及河流。弗吉尼亚公司成为当地“真正的主人和财产所有人”,而后陆续建设城堡、要塞、防御工事、城镇、村庄,任命治安法官、治安官及其他官员,设立市场、集市和交易所,并以英国法律治理当地事务。

——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的西方殖民理论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个近代欧洲国家广泛认可“有效占有论”的案例(“案例”不能来源于材料),并予以阐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国在北美及印度的殖民扩张】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是英国急剧变动的时代,其在殖民扩张和对外战略方面表现为重大调整和转换。虽然英国在欧洲以外地区从事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后半叶,但英国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殖民开拓和商业扩张则始于17世纪。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达到530万,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总数也达到240万,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5201690年人口增加了近120%,但在大约16031750年增加人口则少于60%。随着移民者在北美大陆垦殖活动的成功开展,大量英国移民不断地远道而来。162111月,一艘名为“鸿运号”移民船带来35名乘客;16225月底,“麻雀号”移民船带来7个定居者,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移民大军加入到殖民者的行列,主动移民逐渐取代被动移民而成为主力。

——摘编自王中宝、洪霞《从被动移民到主动移民——17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北美移民的动因》

材料二   18世纪8090年代,包括总督在内的英国高级官员在印度创办宗教学院、梵文学院,传教士们努力创建印度最早的英语教育以完成“文明使命”。1813年,议会还在续订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要求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和政府在逐步接管印度统治权的过程中,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1823年东印度公司按照议会要求成立了“公共教育委员会”。英国人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在北美殖民扩张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在对外殖民扩张方面出现“重大调整和转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进行“文明使命”的表现,并结合材料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行为。
6 . 【大航海与海洋格局】

材料一   直到15世纪之后人类世界才真正开始尝试相互碰撞、物资交换,开始了相互支配和冲突以及文化的交流。大洋航海之路一旦被打开,世界各大陆迅速实现了相互连结。海洋不再是交流的障碍,开始扮演超高速公路的角色。各文明圈和生态界的各要素向全世界扩散,我们生活的近代世界也随之经历了激变。……最初世界海路的开拓毫无疑问是欧洲航海人的功绩。

——(韩)朱京哲《深蓝帝国:海洋争霸时代1400-1900》

材料二   就海上格局而言,人类历史大致经历了16世纪前的区域格局阶段、15002000年的单极主导阶段,以及正在进入的一个多极格局阶段。

——摘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最初世界海路的开拓毫无疑问是欧洲航海人的功绩”的原因,并概括“大洋航海之路”打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曲线图所示的海洋格局予以说明。
7 . 下表为1890~1959年非洲一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的年产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埃塞俄比亚

咖啡(千吨)

加纳

可可(千吨)

刚果

铜(千吨)

马里

花生(千吨)

南非

金(吨)

乌干达

棉花(千吨)

1890—1899年

0.3

62

1900—1909年

4

9.1

107.9

5.2

1910—1919年

4

79.2

14.6

268.2

5.2

1920—1929年

9.4

204.3

74

38.4

287.6

23.9

1930—1929年

16.6

260.4

109.5

108.7

353

52.5

1940—1943年

23.8

229.1

155

62.4

392.9

46

1950—1950年

49.4

246.9

255.9

109.2

452.3

65.7

材料来源:希尔帮和格林(2018)《非洲——一个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历史》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C.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D.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比项葡属印度“葡萄牙锁链”(16世纪)东印度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荷属东印度公司)(18世纪)
贸易特权名义上王室垄断派船到印度洋的权限,实际上,贵族和商人也可参与英女王颁发特许状,得到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荷兰共和国政府颁发特许状,垄断东印度经由好望角的贸易
贸易方式合法贸易、走私贸易(官员染指)英属东印度公司以出售股份的方式大范围筹集资金,航海结束后按照出资比例返还本金和利润。荷属东印度公司筹集长达十年的投资
对印度的维持与运营颁发通行证、缴纳税款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火炮攻占、派兵讨伐、屠杀土著、建立商馆等方式维持运营。1623年在安汶岛屠杀英属东印度公司商馆馆员等。从英属东印度公司手中夺取巴达维亚。从葡萄牙手中夺得了马六甲
货物种类胡椒、象牙等生丝、瓷器、茶叶、棉纺织品、香料等

——摘编自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1)根据材料,概述与“葡萄牙锁链”相比,英属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东印度公司的活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是欧洲与美国的经济萧条期。新兴工业国家的领导人对如何处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毫无经验。他们特别害怕社会骚乱,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似乎觉得经济萧条的到来意味着革命爆发也为期不远了。同时代的一些政治理论家也坚信,殖民地能向失业工人提供移民的处所,能为剩余产品开拓市场,能充当释放工业萧条时期所积累的压力的安全阀。

在争夺殖民地的时代,在决定吞并海外领土的时候,欧洲政治领导人较他们的前辈扮演着更突出的角色;尽管在19世纪的上半叶,他们的前辈所发挥的作用已经相当重要。这部分是因为通讯得到了极大改善,电报和铁路不仅使从欧洲的各个首都向热带地区的人发送更快捷的电报成为可能,而且也令欧洲的大臣们能更加积极有效地影响殖民地的统治。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也为同时代的军备竞赛和军国主义的支持者提供了借口。对殖民地的争夺大大激化了一战之前的几十年间,列强之间不断增加的矛盾和偏执。在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的时候,在争夺苏丹、摩洛哥和巴尔干地区(列强都把巴尔干诸国当作殖民地看待)的问题上不断出现的危机与两大同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至一战前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期至一战前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后果。
2023-07-03更新 | 76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2023-06-21更新 | 6025次组卷 | 43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湖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