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的觉醒和非洲的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成功,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且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党人还积极支持和援助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韩国独立运动领袖中圭植在听到中国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就从韩国来到中国。1912年4月,他还受到孙中山接见,并得到上海都督陈其美的援助,在上海组织了爱国救亡团体同济社,开展抗日独立运动。辛亥革命还鼓舞和推动了印尼、缅甸、印度、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曾高度评价以辛亥革命为主要标志的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王晓秋《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材料二   1905年,越南华侨在西贡堤岸建立了同盟会组织,该组织除了援助广东、广西和云南的革命活动外,还在越南南部宣传革命和三民主义思想。孙中山“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思想,为越南革命者普遍接受并在越南全境迅速传播。1907年3月,孙中山公开在河内成立河内海防中国同盟会,并以越南为根据地在中越边境策划和领导了防城、镇南关等4次起义。1927年,信仰三民主义的越南革命者在河内成立了“越南国民党”,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法国殖民统治。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大大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是一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表明,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受发达国家的影响,而且受落后国家尤其是周边传统大国的影响,而后者往往被忽视。

——摘编自王武《越南视角:辛亥革命世界意义新认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1904年的“和平”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物价的飞涨和托拉斯的压榨已使得经济斗争空前尖锐化,甚至使那些受自由派腐蚀最深的英国工人也行动起来了。就是在德国这个最“顽固的”资产阶级容克国家里,政治危机也在迅速成熟。疯狂的扩充军备和帝国主义政策,使得目前欧洲的“社会和平”犹如一桶火药。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成熟的过程正在持续地进行。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一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

——摘编自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

材料二   20世纪初,伊朗、土耳其和中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越南等国也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反对殖民的斗争。列宁认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在1912年1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拟定的决议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斥责俄国自由派支持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的行为。”列宁还赞扬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实的民主主义。他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国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

——摘编自陈正容《列宁论辛亥革命和亚洲觉醒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列宁提出“‘和平’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洲的觉醒”的实质,并分析其意义。
2023-07-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拉克作为印度近代一位伟大的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被甘地尊称为“现代印度之父”。他认为17世纪前的印度处于一个神光朗照、统一的黄金时代,并积极对印度教经典进行新释义以号召群众,利用宗教节日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他还大力标举印度宗教传统中行动主义的一面,认为:“如果人与神寻求合一,他必须也寻求与围绕他的世界相交融,并为世界而工作。”这为印度资产阶级正在进行的社会斗争提供了精神武器。

——摘编自欧东明《提拉克的民族文化复兴思想》

材料二   “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即坚信真理的力量或爱的力量,由甘地在反南非政府对印度人民的歧视和压迫的运动中首倡,在印度反殖民斗争中不断升华,在诸多国家民族运动中得以体现。它成为近现代手无寸铁的民众对抗专制独裁政府的一种武器。甘地赋予了它一种伦理和道德的色彩,不仅使它在诸如种族、种姓、部落、社群、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价值观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使它逐渐成为一种改造国家的武器,成为一种平稳运转的政治管理机器。

——摘编自迪帕克·马利克《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百年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提拉克民族文化复兴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思想的意义。
2023-06-06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英属印度殖民地新总督柯松伯爵提出进行殖民地教育改革的动议。由于此次会议出台的许多教育政策没有考虑到印度人的情感,无视印度人的存在,结果遭到民族主义者的抨击和全体印度人的不断反对。1905年,柯松当局出于对殖民地控制的考虑,决定将孟加拉邦一分为二、分成东、西孟加拉邦。这一做法进一步激起了印度民族主义者的反抗情绪。1906年,为抗议殖民地政府的武断专制,国大党激进派领导人提拉克在孟买成立由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组成的青年学生团体——青年印度联盟,后又成立了全国民族教育委员会,通过《民族教育委员会议程》。为了响应全国民族教育委员会的号召,印度各地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高等院校,如国家艺术学校和民族医学院等。1908年之后,领导民族运动的国大党改为由温和派主导。1910年,殖民地政府被迫撤销孟加拉邦分治政策,印度第一次民族抗争运动也暂时告一段落。

——摘编自施晓光《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印度民族教育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印度民族教育运动的历史作用。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殖民主义活动造成全球现代民族矛盾的形成和持续。殖民主义国家试图通过殖民征服消弹阶级冲突,引发了两类民族矛盾。一类是殖民民族和被殖民民族之间的矛盾。在亚、非、拉许多地区反对殖民主义成为创造民族国家凝聚力的有效渠道。这一矛盾也造成新生国家内部民族矛盾和新生国家之间的许多矛盾。另一类是殖民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矛盾。殖民主义国际体系以暴力为基础,依靠单极霸权国家维系运行,霸权国家对其他殖民国家实行再剥削。

——摘编自杭聪《殖民主义与非洲发展的困境》

材料三   60年来,亚非这两片古老大陆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亚非各国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相继赢得了政治独立,坚定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亚非两大洲从过去贫穷落后的地区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活力的地区。在万隆精神激励下,亚非国家联合自强,区域、次区域、跨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亚非地区有100多个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共同构成异彩纷呈的文明画卷。

——摘编自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殖民主义活动造成的两类民族矛盾,并结合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两类民族矛盾发展的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万隆精神”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及其背景,阐述中国政府是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的?
2024-05-2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英国经济对于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英帝国的利益也由美洲转到了东方。在这种政策指导之下,英国强调的是贸易货栈和战略基地,而非17世纪那样的殖民拓殖。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在印度统治问题就成了英国政府的头等大事,英国政府必须采取决定性行动,制止东印度公司的贪污腐败和穷兵黩武的行为。从美国独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这32年时间内,英国政府改变了过去那种赤裸裸的殖民掠夺、殖民压迫政策,而在表面上代之以为土著人殖民地建立良好的政府,消除暴政、杜绝腐败、发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编自郭家宏《论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体制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二   英国人来到印度后,尝试利用他们的一些教育制度去创造一个和中产阶级类似的阶级,以便可以援助他们以及帮助他们发展内部资源……西方出现的各种职业阶级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他们伴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出现。印度中产阶级不同于欧洲样本。他们既没有发展出一个统一的、相同的、有凝聚力的分层秩序,也没有创造出一个广泛的、流行的实用价值观和文化为印度社会所接受。它一方面不得不依附于英国殖民统治者和本土上层统治阶级,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力更生,发展民族工业,摆脱英国殖民者强加的束缚与枷锁。

——摘编自管辉《理想与现实:印度独立以来的中产阶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调整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中产阶级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024-04-2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荷兰殖民扩张示意图(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法国与英国争夺印度失败后,迫切要求将埃及变为与英国在东方进行竞争的基地。从17987月拿破仑带领精兵3.5万人入侵埃及开始,在埃及人民抗争和英国、土耳其及埃及当权者的共同作用下,1863年后埃及逐步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二战后、埃及人民群众性抗争浪潮高涨,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荷兰殖民扩张的优势所在,并指出其在当时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对当时世界交通发展的作用,并概述二战后埃及现代文化的特点及具体表现。
2022-10-12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10月统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西班牙的冒险家们侵占土地和发现金银矿山后,王室就宣布都应归其所有。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发现金刚石矿后,就把它归为国王所有。葡萄牙人早已在西非捕捉和贩卖黑奴而臭名昭著,而西班牙人也不甘落后,积极地扮演这种角色。印度人在谈到葡萄牙侵略者时说:“幸而葡萄牙人同狮虎一样少,否则他们会消灭整个人类。”葡萄牙从欧洲运来能大量生产的工业品高价卖给当地居民,然后强制用低价购买当地的贵重物品运回欧洲,从中获得数倍至数十倍的高额利润。西班牙则在本土和殖民地建立一整套机构,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还设立天主教会加强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奴役;他们建立大地产和种植园或开办矿山,强制印第安人和黑人耕种土地和开采矿石,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

——摘编自今日头条《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的统治政策及其殖民掠夺》

材料二   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英国把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送到英国受教育,再送回印度服务,这些知识分子同资产阶级基本上都醒悟了,要求参政议政。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表明印度反英斗争进入新高潮,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埃及青年军官阿拉比领导军民保卫亚历山大港、开罗,后遭失败。18811893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杀英殖民头子戈登,起义失败后苏丹沦为英殖民地。20世纪初,章太炎联合亚洲部分国家,成立“亚洲和亲会”,其中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摘编自王庆民《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民族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反殖民斗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期,法国是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公然宣称“朕即国家”,并且加强了天主教神学的反动统治,大肆迫害新教徒。18世纪初,法国已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成员,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人们把眼光投向英国,发现了鼓舞人心的事情:霍布斯否定了“君权神授”,洛克提出了分权理论。17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潮,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摘编自朱建国《法国启蒙运动》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有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杨廷东翻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翻译的柯培尔《哲学要领》等书。这些译著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知识界还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建立印书馆的热潮,如1903年出版的《革命军》风行海内外,销售逾百十万册。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卢梭等人的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新文化。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0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建立国民银行的报告》,由此产生了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和第二银行(1816-1836)第一、第二银行逐渐发展为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进行集中管理的中央银行,具有代理政府财政的特殊地位,如代收税款,接收政府存款等,使之掌握了大量地方商业银行的银行券,两行实际上可以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紧缩和扩张信贷。为了摆脱联邦政府的控制,19世纪50年代,自由银行制度在全国扩展,至南北战争爆发,全国约有1600家州立银行,共发行货币7000多种。劣币、假币充斥流通领域,普通人根本无法鉴别,以致专门鉴定货币真伪良劣成了时尚的职业。鉴于混乱的货币银行制度,1864年,《国民银行法》确立,新的国民银行体系并没有一个集中管理的中央银行,而是由联邦政府特许建立了众多家国民银行。各国民银行发行银行券,但必须以联邦政府价券为担保,但技术层面上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此后,工商业银行家掀起了银行改革运动。

——摘编自陈明《美国早期银行纷争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在中国新式银行兴起之前和兴起之初,中国的金融势力完全操于外国银行及钱庄手127年,中国本国的新式银行创办多达311家,创办资本总额约19943.8万元。从实存数来看,1911年末中国的本国银行共存16家,资本21355万元,到1925年,家发展到158家,实收资本总额16914万元,有专家对1925年全国银行,钱庄总资力的估算,外国在华银行占其中的32.1%,中外合办银行占4.6%.钱庄占22.5%,而华资银行占到40.8%华资银行的实力不容忽视。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民银行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视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22-02-19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诊断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