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7月,不列颠空战爆发,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认识到,坚持退让将断送英国的大国地位并葬送它的主权和独立。德国空军拥有的飞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英国皇家空军(2 670架对1 475架),但是皇家空军的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机更为先进。英国人还使用了雷达,能使敌机在距离其目标还有50至100哩时就被“看见”。即便如此,如果德国空军倾全力对付皇家空军的基地和战斗机,那么,这种近二比一的数量优势仍会证明是决定性的。然而,德军却不断变换轰炸目标,致使英军的补给死而复生。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诞生使美国成了英国的战略后方。随着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的开始,对英国的战略空袭也终于停止。英国军民终以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企图,保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主权。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取得不列颠空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空战胜利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尔干地区位于古代东西方贸易通道的欧亚交会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里聚集着多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多样化的生活状况。其内部统一发展的动力长期未能形成,在半岛狭小的空间里,各民族在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对有限资源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争夺,导致积怨很深,成为了“欧洲火药桶”。一战中,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站在同盟国一边,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倒向协约国。二战中,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德国阵营,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则抵抗法西斯。无论是二战前法德意与巴尔干各国结盟的角力,还是战时英美苏与德意在巴尔干的对抗,都造成了巴尔干地区的动荡。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实力弱小的国家如何审时度势,在兼顾利益和道义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道路,值得深思。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中的巴尔干:历史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巴尔干冲突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甘地与民族解放

材料一   甘地认为,英国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工业文明导致了损人利己的疯狂行为,使人精神堕落。甘地发起了手工纺织运动,提出“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并且用这种棉纱来织布给印度人民穿”。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甘地的报道多是翻译外国文章,对甘地以赞同、景仰为主。

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阶段开始,中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旅居印度的学者,撰写大量文章,指出不合作运动中上层只顾自己利益,不同教徒存在矛盾,反英力量分散,无力抵御英国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文章,呼吁印度无产阶级夺取革命领导权,只有“破碎‘非武力抵抗’和改良欺骗,革命才能更扩大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将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有报刊指出“中国的不抵抗主义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西安事变时,西北军打出“我们要做中兴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国的甘地”的标语。

1938年,中国报纸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称其“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1939年,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甘地同情我抗战》,报道甘地呼吁印度全国向“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共产党《新中华报》发表《可贵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国人民》一文。

——摘编自唐文权《甘地两次不合作运动在当年中国的反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甘地发起手工纺织运动的目的。
(2)阅读材料二、解读20世纪30年代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2024-05-10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开始建立近代工业,但是工业化进程十分缓慢。18世纪末期之前,法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80%以上。拿破仑上台之后,宣布保障农村的小土地所用制,但由于忙于战争而将经济的发展置于次要的地位。连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后又被迫支付沉重的战争赔款。19世纪,法国的大部分银行不愿贷款给工商业界,而是将资金投向风险较小的政府或收益较大的海外。由于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一部分资金充裕的资产阶级携带资金出国,导致法国国内资金的流失。同时,大陆封锁政策的长期实施隔断了法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使法国刚刚发展起来的棉纺织工业由于原材料缺乏而中断,而且还使多年苦心经营的海外市场大量丧失。

——摘编自贺建平《简评萨伊学说对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影响》等

材料二   1925年12月,在联共 (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提出了“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共产党人选择了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为了高速度地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等等。只是后来,苏联把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片面化、固定化、模式化,没有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形势与条件及时做出调整。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财力和物力都是不充裕的,但依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计划管理,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用十几年的时间,跑完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

——摘编自汤德森《苏联国家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工业化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简要说明材料中体现出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4-19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国际危机管理的核心是危机决策, 其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危机管理的成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政策使得苏俄的工业生产、物资供应、民心汇聚达到了一个空前集中的状态,起到了……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镇压国内反动叛乱的作用……不过,随着国内战争基本结束,这一政策的弊病愈加凸显……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物质产品极度匮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矛盾也不断激化,以至于引起十月革命的主力军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年轻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垮台的多重危机。

——摘编自韦光波、朱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   经济危机下的大国选择大事年表

1929 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效仿。
1933 年伦敦世界经济与货币会议召开,英法力图左右国际经济秩序,未能得到美国响应。
1933年美国颁布《紧急银行法》,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
1940 年德国提出“马克计划”,提出以马克代替黄金。
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递交“战后货币政策”“关于国际货币同盟的建议”,对抗马克计划。

——根据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等整理

材料三 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7月 21日)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国内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8月 2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名称,并结合所学,从危机处理的视角评述这一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面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的“选择”造成的经济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三个关键词以说明我国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变化依据。综合材料一二三,围绕“应对风险挑战”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12更新 | 169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8 世界史(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6 . 变化的格局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受了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随着又一代年轻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几乎也在这场战争中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了欧洲的整体衰落。不仅如此,欧洲还被苏联和美国划分为东西两大势力范围,造成了它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经济模式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分为二,形成了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思想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这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革命性变化,是人类历史的极其巨大的进步,也是对旧欧洲的又一个致命打击。

因此,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世界霸权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一去不复返了”的背景。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文化帝国主义。第一种是官方性质的,旨在殖民帝国时代增加和维持帝国的权威。20世纪后半期,随着非殖民化浪潮兴起,第二种类型的非官方文化帝国主义也应运而生。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经营活动和通讯行业的发达,发挥了塑造人之价值观、情趣态度的作用,如无所不在的广告宣传。

面对这样的侵袭,尼加拉瓜人提供了一个取代弥漫第三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做法。去年(1979年)的一次文化活动浪潮,尼加拉瓜人用艺术的方式在绘画、舞蹈、歌唱、写作和工艺创造中表达自己。“人们正爆发出一股干劲和热情,”一位民歌手说。政府也在努力拯救尼加拉瓜的文化传统,尼加拉瓜文化部长卡德纳尔说:“文化必须交到人民手中,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消费者。”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非官方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及第三世界的应对之道。
2024-04-10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0 世界现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7 . 货币体系变迁烛照世界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奥匈帝国和俄国流通的不是银币而是不可兑换的纸币以来,实行银本位制的德国再与东欧这些国家开展贸易就吃亏了。实行金本位制要求掌握新的铸币技术,工业革命的象征蒸汽机的出现解决了铸币技术难题。英国成为外国融资的主要来源国,德国贸易的大部分资金是从伦敦市场以先令计算进行融资的,因此也就等于一定数额的黄金。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可以免去信用顾虑,原先的货币制度可以视为前统治者的事物加以废除。普法战争中战败国法国支付战争赔款给德国,德国利用这笔赔款换回黄金并铸造成硬币。1871年,德国实施金本位制。

——摘编自[美]巴里·埃森格林《资本全球化:一部国际货币体系史》

材料二   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给美国以极其沉重的打击。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了恢复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1944年7月在美国的提议下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与金融会议,与会的44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运行机制是:规定“双挂钩一固定”的世界货币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因此而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黄金美元本位”制度。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资金的配额决定各国投票权的大小。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等

材料三   作为一个永久性的、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中国有足够的地位和权威来影响世界面对的重要挑战。中国发展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经济在某些方面比美国还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在解决全球变暖、艾滋病和能源安全等方面对世界的贡献是非常宝贵的。中国已经崛起并融入了全球资本体系,这使其能够在经济、战略和外交的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而推动世界走向多元化。美国和中国应该协作解决有关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比如贸易、货币政策、能源和对外援助,等等。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62个大事件塑造700年世界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德国实行金本位制的因素。金本位制的建立促进了德国的崛起,结合所学,说明崛起的德国在20世纪初给世界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二战后期世界货币体系重建的时代背景,并综合评价这一体系。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写出本世纪以来中国“融入了全球资本体系”的两例史实。
2024-04-08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8 世界史(非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8 . 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2024-04-04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9 . 服饰往往不是简单的穿着问题,透过服饰之“面”,或可窥见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传播之“里”。

材料一

甘地,1909年

甘地(右)着土布服装,1940年

(我)从一个坚定的忠诚者和合作者,演变成一个不妥协的非忠诚者和不合作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以摆脱(印英)双方现存的不自然状态。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说明》,1922年
(手工纺织)被消灭了…各种规定更加重了农民负担。…关税显然优待英国货…

——国大党《独立日誓词》,1930年

材料二

孙中山,1883年

孙中山,1911年

孙中山,1924年

孙中山,1924年

从前改朝换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
——孙中山《与马君武等的谈话》,1911年12月27日
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或许可以)博采西制,加以改良……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

——孙中山《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1912年2月4日

1924年元旦,孙中山做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的着装改变。他特意穿着一套用绸缎制成的黑褂蓝袍作为礼服。……曾长期视满服为“虏俗”,必欲“学习西洋”“易西服”的孙中山,面对保护国货的困境,……已有心做出妥协。——杨奎松《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

(1)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甘地与孙中山的服装变化,简述这些变化传递的关乎社会治理与经济生活的理念。
(2)从文化传承、交流与传播的维度观察,服饰的这种变化又具有何种意义?
(3)你如何认识服饰变化的“面”与“里”?
2024-04-01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4 图片信息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的一种外交思想。

1822年,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进而寻求干涉西属美洲独立运动。1823年,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对那些已宣布并维持独立的政府,我们把任何欧洲强权施加压迫或干预都视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会最终需要某一文明国家进行干涉……美国为了恪守门罗主义,要施行国际警察力量。”

1917年,威尔逊宣称:“所有国家应自愿将门罗主义作为世界性的原则;任何国家都不应将其政治体制扩展到其他国家或民族,每一民族都有自由决定自己的政治体制,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和强国。”

1928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感叹:“我们在西半球朋友如此之少。”1933年,当选总统后他又发展了门罗主义,提出了著名的“睦邻政策”,宣布“从现在起,如果需要干涉的话,那将是整个大陆协调一致的行动,而不只是美国的行动。”

——摘编自章永乐《“新门罗主义”的历史渊源与政治实质》等

(1)据材料,概述从1823年到1917年,美国“门罗主义”外交思想内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政府“睦邻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指出这一政策的实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