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
2021-06-0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接受德国苛刻的条件,立即签订条约,退出“一战”。在遭到党内多数人的反对和签约谈判一度破裂的危急关头,他最终说服了党内同志,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交出了次要的利益而保存了根本的利益”。列宁这一举措
A.使苏俄政权避免了被扼杀危险
B.解决了俄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2021-05-21更新 | 815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二)历史试题
3 . 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善于实行租让政策,那就根本谈不上采取重大的、实际的措施来改善我们的经济状况”“可是不借助于外国资本,我们就做不到这一点”“工人生活状况没有改善之前,劳动生产率是不会提高的”。列宁意在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B.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
C.推动工业建设全面展开D.确保公有制经济发展
2021-05-13更新 | 28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二战前的苏俄(联)面临着两大难关,一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联)发展虽快,但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结构,工业化改革迫在眉睫;二是20世纪30年代面临日益严重的法西斯入侵威胁,苏联必须发展重工业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观点
A.淡化斯大林体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
B.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具有历史特殊性
C.肯定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D.阐明十月革命与斯大林体制之间的联系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一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

——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史论结合)
6 .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实行粮食税、稳定发展合作社经济,提高与私人资本的党争力、增强苏维埃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等政策。列宁旨在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并发展经济B.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C.强调苏共在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性D.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步伐
2020-12-26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标志着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的事件是
A.第一国际成立B.巴黎公社建立
C.十月革命胜利D.新中国的成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面临一系列问题,对斯大林登峰造极的个人亲拜,以及由此引起的民主法制的破坏、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状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压抑。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却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对待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改革就难以进行。

——摘编自【俄】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解冻”的赫鲁晓夫》

材料二 马克思曾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国家的权力日渐缩小,自治机构的权力日趋扩大。1950年,南斯拉夫颁布《工人自治法》,由国家所有制开始转变为所谓的社会所有制。1963年,通过第三部宪法,决定所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实行自治原则,并允许共和国和自治省行使主权。1953〜1963年,南斯拉夫经济发展的速度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从1971年开始,又实行“国家集体元首制”和“议会代表团制”,提出要把企业改造成为劳动者的自由联合体,实行联合劳动,成立联合劳动组织。但是,改革也导致本位主义与分散主义盛行,最终把这个国家拖向了瓦解的深渊。

——摘编自江春泽、汪丽敏等《南斯拉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并说明赫鲁晓夫在“现实问题”上所采取的重要行动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如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74.425.40.2
1932年51.728.3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2020-07-11更新 | 7185次组卷 | 8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5月错题重考历史试题
10 . 某学习小组依据下列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选项中符合其研究主题的是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改革
C.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D.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