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斯大林创建了巨大的军事工业机构,使苏联进入核时代,并实现了工业化,但他的农业集体化始终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没有产生积极的经济效果”的根源在于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苏联农业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
C.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2 .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2018-02-03更新 | 400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模拟预测卷
3 . 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B.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4 .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
A.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B.长期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6 .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
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
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7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提高到了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9 . 斯大林认为,为了积累资金,保证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家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直接税和间接税)之外,还应征收一种“额外税”,这种“额外税”也可称之为贡税,“不用说,这件事是令人不愉快的……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国家可惜暂时不得不向农业征收这种额外税”。这种“额外税”应来自
A.余粮收集制
B.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对富农财富和生产资料的剥夺
10 .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观: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