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斯大林把农业看成是国家工业化的手段和工具,农民则把集体农庄制称为“第二次农奴制”。他们的这种认识反映了
A.国家限制农民人身自由B.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
C.集体农庄生产水平不高D.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
2 . 1954年出版的、由斯大林亲自审定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把集中体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上升为社会主义各国必须遵循的“共同规律”。这说明
A.该“模式”已被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认可接受
B.该“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适用性
C.斯大林致力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苏联尚未摆脱对该“模式”的迷信
2021-09-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联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实行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主要遵循这一分配原则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天朝田亩制度》D.人民公社
2021-09-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联校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苏共中央于1955年3月通过《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中指出,国家应放弃对农业发展计划做不必要的详细规定,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任务,再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这项决议
A.打破了国家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B.触及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赋予了个体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
D.放宽了对各产业结构比例的约束
2021-07-1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苏联在二战初期,通过铁路从受到侵略威胁的地区大约转移了150万车皮或3万列车的疏散物资;从西部地区转移了510万头羊、20万头猪和80万匹马,以及许多农业机械、谷物和粮食。仅在1941年6~9月就向东部转移了203家企业。这反映出苏联
A.对国民经济进行市场调节B.迅速实现国家经济工业化
C.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
2021-07-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
2021-06-30更新 | 331次组卷 | 38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1919年莫斯科-喀山铁路段有两列军车因机车故障停在车站,车上的红军都盼着尽早到前线去。13名共产党员和2名工人利用星期六休假的时间,经过整夜的义务劳动,修复了3辆机车。这种“星期六义务劳动”引起了苏俄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开展。由此可知当时苏俄
A.经济政策亟需改变B.力图摆脱生产力不足的严峻形势
C.支援前线是普遍的义务D.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8 .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曾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一举可以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却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联)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体现了“消灭市场关系”这一思想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体制D.赫鲁晓夫改革
9 .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020-04-04更新 | 346次组卷 | 100卷引用:河北省承德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下面是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对比表,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A.国家征购是战时实行的非常政策
B.农民自愿将粮食低价交给国家
C.过低的征购价格引发了农民暴动
D.这一时期粮食黑市交易异常猖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