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米留科夫照会各国政府,“愿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继续命令前线军队投入战斗。1917年5月3日,照会在报纸上公布,彼得格勒街头出现游行示威,抗议运动席卷各大城市和军队,米留科夫被迫递交辞呈。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B.十月革命条件已经成熟
C.临时政府缺乏合法地位D.和平民主成为社会共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发展过程

材料一   19世纪304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不仅不能给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一条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反而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当时人类已有的优秀思想成果,创立了____史观和____理论(此理论为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经马克思长期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剖析而创立),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摘编自张有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材料二   1871318日至528日,这段短暂的时间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铭记,为漫长的人类文明所铭记。公社的英雄们以无产阶级的首创精神,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旧秩序,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它是“唯一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得到公开承认的第一次革命”,它在“民主原则”和“公仆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初步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制度,塑造了政治文明的新形态。

——摘编自段治文、石然《政治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巴黎公社政治文明探析》

材料三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推翻了旧政权,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布尔什维克实行了针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大型企业的国有化措施,确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时,加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巩固了工人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列宁坚决同党内外否定共产党领导权的思想作斗争。认为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帮助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克服从旧社会中带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卢迎春《论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开创》

(1)请写出材料一中____处的内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基础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铭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对巴黎公社做出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十月革命的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意义。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35年,苏联普通采煤工斯达汉诺夫用5小时45分钟采煤102吨,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他的事迹很快得到苏联各个媒体的报道宣传,随后,苏联掀起了追赶斯达汉诺夫的热潮。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       
A.工业生产重视技术投入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确立
C.产业工人地位日益提高D.民众工业化建设热情高涨
2024-05-22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18年7月到1921年1月,两年半时间内,苏俄币值的发行量增加25倍以上;而同期国家能够投放市场的商品,以棉布和食糖为例,1920年还不到1913年的7%。这反映了当时(       
A.调整现行经济政策的必要性B.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迫切性D.国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024-05-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俄建立之初,货币十分混乱。1918年国内战争爆发后,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卢布贬值严重。192210月,苏俄国家银行按照金本位制的模式,以对工业和商业短期贷款的方式发行切尔文券,有0.51351025切尔文六种面额,随着贷款的偿还,再回归银行。1924年发行以金卢布为货币单位的国库券,作为切尔文券的辅币,面额在5金卢布以内。政府还逐渐按照比价依次以新卢布兑换旧卢布。这次货币改革是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探索如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

摘编自王小龙《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等

材料二: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留存着通货膨胀的痕迹。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发行新版人民币的条件基本成熟。1955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缩小人民币面额,更好地发挥人民币在计价、流通和支付中的作用。新版人民币面额,主币分为1元、2元、3元、5元、105种,辅币分为1分、2分、5分、1角、2角、56种。每种券别版面均印有汉、藏、蒙古和维吾尔四种文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决定采取新旧人民币不分对象、等价划一的兑换政策。1955610日,新版人民币在市场上已全部取代旧版人民币流通。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编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1922—1924年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1922—1924年货币改革和中国1955年货币改革的异同,并简要评价1955年中国货币改革的意义。
2024-05-1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自贡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府的强力控制,几乎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经济活动主要是靠自由市场来组织的地方,人们才可能普遍地对未来充满信心,经济才可能繁荣发展。强势大政府的兴起非但解决不了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且限制个人自由,窒息了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发动机——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政府占用了本来可供民间使用的资源,压缩了个人发挥的空间;扭曲了民间的激励机制,社会停滞,企业和个人逐渐退化。处在政府保护下的企业丧失创新的动力,将资源用于游说和贿赂政府,以便继续享受排斥竞争的行政保护政策;个人则依赖政府的福利开支,不再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几乎人人都能吃到“免费”的大锅饭,但却人人都吃不饱。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经济和消费者的最有效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选择一个国家,结合所学近现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表明态度,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1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下学期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0年,美国开始农业现代化。1862年,美国通过了三个有决定意义的农业和农业教育立法;政府用稳定资金和健全制度推动农业建设,30年间建设了数十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初,美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20世纪前期,美国两次农业危机,政府投入重点转向控制农业生产、维持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恢复发展。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50年后,美国鼓励农用新技术,极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农业水利化、良种化、化学化达到很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

——摘编自《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26年,斯大林指出没有工业发展苏联农业就无法发展,试图以美国模式改造苏联农业。1929年,苏联农业集体化。1933年,苏联拖拉机站和农场政治部门到村庄,在长期系统引入机械和技术上体现了明显的集体化管理效果。赫鲁晓夫时期,拖拉机站与集体农庄合并,大量垦荒、种植玉米、提高收购价格,为农场人员提供养老金。60年代,苏联农场高度机械化,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福利机构。勃列日涅夫末期,苏联创造了一个工业投入、工人生 产、科学家规划,广泛参与的庞大复杂的现代化农业系统。

——摘编自《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2010年,我国农业经历了集体所有制,产品统购统销,农民户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农业主体;农民离土出村的三个农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前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机械化大幅度投入,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业用工成本上升,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转折和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从满足温饱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转向显化乡村价值、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为主,城乡融合体制创新是这一阶段激发乡村活力的关键。

——摘编自《中国农业转型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世界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简析当前中国农业转型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俄历1917年10月24日晚上,列宁作出指示,“如果革命者知道提出和约(即结束‘一战’的和平条约)、挽救彼得格勒、摆脱饥饿、把土地交给农民等事业都取决于自己,可是放过了时机,那就是犯了滔天的大罪。”据此可知,列宁认识到(     
A.推进革命的历史主动B.反击协约国武装干涉的紧迫
C.和平夺权的时机成熟D.在落后国家进行革命的困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24-05-09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指出:“如要求尽量运用农业资金以从事工业建设,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不仅是与农民在政治上的破裂,而且也是破坏工业本身的原料基地,破坏其国内市场,破坏输出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平衡。”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积极调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局面B.利用商品价值规律进行工业建设
C.亟需变革农业适应工业建设需要D.对工业从农村吸收资金有所限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