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2024·福建宁德·三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允许私人经营零售业作为国营商业的补充;1922—1923年,私营贸易额占全国贸易总额的44%,其中全国零售贸易额中私营占75%。这说明当时苏俄(     
A.社会主义过渡方式进行调整B.国营商业企业缺乏竞争力
C.私营商业成为国家经济主体D.政府对商业干预能力减弱
昨日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天津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受马克思主义和直接过渡思想的影响,苏俄政府颁布集中化的住房管理政策,试图通过无偿使用住房等方式改善城市人口的居住条件。然而,因为国家财政困难以及住房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等原因,这一管理体制未能解决住房危机。到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调整政策,颁布住房法令,使缴费人数覆盖全体租户,收费标准依据市场规则而调整,但始终根据社会地位和工资差异,执行差别房租制;同时,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享有在国家允许的地段上建筑房屋的权利,使得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还通过决议,允许不动产交易,开辟了国家、市场、合作社三条分配住房的渠道。分散化住房管理方式大幅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

——摘编自张丹《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城市住房管理体制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20年代苏俄城市住房管理体制的调整及其意义。

材料二:20世纪最初的20年,欧洲国家的不少慈善机构和合作社等组织就开始试图改善工业新兴城市中工人和其他受雇者的住房条件。但实际上,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大规模住宅建设将是在二战后快速兴起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在这些国家内部,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资助住宅建设,所有住房都有补贴,补贴量和租金几乎相当。通过这种方式,政府控制了所有住宅的质量,从而使住宅既达到了特定的最低标准,又没有超过空间和舒适度方面的限度。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这进一步加快了住宅建设的步伐,要求政府为不断扩大的城市制定总体规划。至20世纪70年代,住宅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居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形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大量的再投资不可避免,这成为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普遍性危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分化。

——摘编自【瑞典】J.林德瓦尔、武立《福利制度下的住房发展——战后北欧住宅建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北欧国家住房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考(天津卷)考前练习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土地:国家的、皇族的、寺院的、教会的、工厂占有的、长子继承的、私有的、公共的和农民等等的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苏俄《土地法令》(1917年1 1月8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土地法令》出台的背景。
       材料二   第一条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被没收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的旧土地所有者,不得有任何分配土地的权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1931年12月1日)

(2)材料二的法令内容较之于材料一有哪一重大区别?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出台的意义。

材料三   就政治意义而言,土地革命中的阶级政策也被看作一种争取中间阶级的努力。毛泽东提出,实行没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对自耕农打击过重,一旦白色恐怖反扑,中间阶级几乎完全依附豪绅,贫农就会成为孤军。于是,苏区建设不久,中央苏维埃和各级苏维埃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土地政策和经济成分方面的思路,开始逐渐借助私人经济,尤其是“小生产者私人集体的合作社经济”的发展。

——黄军甫等《社会主义何以能实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苏区经济建设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部分国家工业、贸易的比重概况。其中“乙”所指的国家是(       )
项 目时间
工业比重193040%9.5%10.5%5%
193736.2%9.5%10.4%13.7%
贸易比重192511%15%8%4%
193713%16%9%0.8%
A.苏联B.德国C.美国D.英国
2024-05-14更新 | 20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适中(0.65) |
5 . 十月革命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次转变主要是基于(     
A.政治经济危机严重B.经济建设的需要C.和平成为时代主流D.内战已取得胜利
2024-05-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联政府开办外宾商店。苏联公民可以使用沙俄金币、金戒指、金勋章、金表等贵重物品购买该商店的商品,政府则把交易得来的金属制品拆解、鼓碎、碾磨、融化,最终同沙俄金币一起流向国际市场。苏联这一做法意在(     
A.改变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B.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筹措资金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与此同时,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韩冰《斯大林》

材料三   19338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一政策中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2024-05-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进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

——引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

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激化了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内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在道路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2024-04-28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中外历史大事

1月《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2月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3月李大钊发起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

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7月中国爆发直皖战争。

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版。

10月北京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11月《共产党》第1号卷首代发刊词《短言》。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关键句,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加以概括,并引用上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加以阐述。(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2024-04-25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0 . 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强调:“革命前夕常见的现象出现了:各种社团和政党以惊人的速度在产生……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新阶段体现在(     
A.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普遍胜利B.新的阶级关系变动推动世界历史的进步
C.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D.社会主义实现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