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而另一种生活方式以凌驾干多数人之上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人民抵制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试图进行的征服活动。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说

材料三 二战后仅 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霸主地位减弱、国际影响力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快速崛起,八国集团的作用逐渐被二十国集团取代,多极化论再受重视。

——俞邃《当今世界格局仍呈多极化》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2)依据材料二归纳美国的外交原则。杜鲁门当政时期是如何实施这些原则的?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的说法?结合所学阐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世界格局的认识。
2020-03-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24分】二十世纪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美国、日本、中国的关系上,而美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1915年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1918年换文于后,在这种情况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华盛顿会议)经过两个半月的讨价还价,中国获得的成果有:修改关税率,从现行的名义5%,改为实值税率5%。其后,在一个特别委员会认可下,中国开征附加税。日本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之第五款,即废除此条中实际要把中国变成日本保护国的各项要求。日本同时放弃其它一些特惠权。实际是由“九国公约”取代日中双方原订之“二十一条”。英国放弃了威海租借地。法国同意归还广州湾租借地。特别是在山东问题上,按中日双方《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湾德国原租借地交还中国,日本军队撤出山东;日本将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按协定日本于1922年12月10日向中国移交了胶济铁路。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教训》
(1)材料一中,在巴黎和会上美国对山东问题持何态度?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
(2)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争得的权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中国为什么能够争得这些权益?
材料二: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应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为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借口。”
(3)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来什么事件使美国卷进了世界大战?用史实说明该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本和中国政策的调整情况。
材料三: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即远东军事包围圈)“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指台湾)”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
——《二十世纪美国史》
(4)为实现材料三中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和日本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以上材料反映了美国处理与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5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3 .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它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40年代欧洲大事记

                                                   
1941年11月美国通知苏联《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
1943年11月美苏英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联分区占领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英对苏联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法德两国尽管都是以基督教为主体信仰的国家,近代都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但却是世仇宿敌。且不说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上千年的敌对,仅近现代法德之间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交战。二战后法国担心德国东山再起,威胁自己,主张把德国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样松散的联邦,但遭到了美、苏的抵制。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德国进行了社会改革;法德也认识到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冲突与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此,l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两个民族达成了谅解,言归于好,l963年两国还签订了合作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法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关系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会见后的记者会上,回答了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两位外长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韩的愤怒和欧美的不满,各自表态。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中国和韩国有民众感到被(参拜行为)伤害了,(安倍)首相对此表示歉意。我们现在会注意他的表述言辞,而对于中国和韩国也要保持对话,注重对话的重要性,首相也会继续解释澄清他参拜的动机。

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我们清楚的表达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好,这两个(亚洲)大国应当成为友邦,这需要尊重历史的同时,尽量的让过去的过去,要寻找这样的一种平衡。

——摘自凤凰网


(3)依据材料三,法比尤斯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岸田文雄有何区别。你认为当前的中日关系可以从法德关系中借鉴什么?
2020-08-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六校2013-2014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重储,公私皆储粮。据考证,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粮食储藏的记录。周朝将粮食仓储上升到国家社稷安危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除狠抓皇粮国赋入库外,还积极拓展其他筹粮入库渠道。例如宋代,官仓粮食来源主要是皇粮国赋;各州、县的义仓,主要是从官收的春秋二税中,每石另收一斗储仓……封建王朝重视加强仓储管理,其主要做法有四:一是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如常平仓等官仓主要由各级政府机构管理,而义仓、社仓、预备仓等民间仓储,则在官府的指导下,主要由民间自行管理。三是制定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例如,西汉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数量、品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上级官吏经常检查所属仓谷。四是注意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例如,在雍正元年至三年期间,雍正连续发出有关清查钱粮亏空的上谕三十余道,并派朝廷官员协助清查地方钱粮亏空。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

——摘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认为,在人口、土地、水资源等压力下,中国自身将无力满足快速增长的粮食需求,必然转向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粮食,从而引发世界性粮食危机。但从过去 30 年中国的实践来看,布朗的预言并未成真,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率领全国人民维护粮食安全的伟大实践成就。……从2004年起至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已形成定例……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粮食安全保障法》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2023年立法重点。

——摘自徐刚《国际粮食安全态势与中国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储备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朗预言并未成真的原因。
2024-02-2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的国家机构中,有不少部门参与到科技管理之中,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铸钱监等掌管各种手工业和水利工程的部门,集中了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的优秀工匠。在人才选拔中,唐代设置了“明算”一科,与明经、进士等科目并列。据记载,唐代共有32人因发明受到奖励,如李淳风发明了浑天仪,太宗加授其为承务郎。总之唐代科技成就是辉煌的,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王颜《唐代的科技与世界》

材料二

国家科技举国体制简况
美国二战期间,总统直接领导“最高政策小组”,动员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攻关,实施“曼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通过项目经理制在全国遴选科技人才,以研发合同动员市场资源集成创新,实施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大科学”攻关。
苏联二战期间,斯大林在国家国防委员会下设科技委员会,建立众多的研究所、实验室和科学城,形成了“管理—科研—生产”的联合体。二战结束后,制定了优先发展原子能、航天等战略,打造了“政—军—工—科—教”一体化的国家科技体制。

——据张宇等《科技创新中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科技举国体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构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意义。
2024-03-22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唐代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商品数额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经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中国越来越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中非交往的认识。
2023-03-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颈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依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1)材料一中,“上一轮争夺”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有何相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3)结合材料二,列举美苏对抗的典型事件。
(4)综合以上材料,关于国际格局的演变有何启示?


9 .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材料二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取缔)之。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

——(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如图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2022-02-0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和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以及科学研究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你从其他国家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1-11-0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艺术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