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二战后,法国成立了“非洲事务处”,作为其处理非洲事务的核心机构;军事上,法国继续使用非洲的军事基地,并同27个国家签订军事协议;经济上,众多原法属殖民地的非洲国家在独立 使用非洲法郎作为本国货币。这表明二战后法国(     
A.力图压制泛非主义思想B.对非洲国家实施文化侵略
C.调整了殖民主义的策略D.维护了在非洲的霸权地位
7日内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本著作讲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苏联解体为止的一段“20世纪”史。下表为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全面战争的年代第八章冷战年代
第二章世界大革命第九章黄金年代
第三章经济大恐慌第十章1945—1990年社会革命
第四章自由主义的衰落第十一章文化革命
第五章共御强敌第十二章第三世界
第六章1914—1945年的艺术第十三章“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第七章帝国的终结
根据材料所给章节目录内容,任选一个章节或几个关联密切章节,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阐述必须结合章节题目,史论结论,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1974年,坦桑尼亚的《每日新闻》报道,“若干世纪以来,那些从事剥削的国家仅仅是为了他们本国的发展而开发、运走和使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原料,现在那些原料受到残酷盘剥的国家终于觉醒了,终于站起来向这种不公正的状况提出质问了”。这说明坦桑尼亚(     
A.民族民主意识成为社会共识B.制定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策略
C.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D.试图改变单一经济的落后面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非的英属殖民地在独立时,大都是通过与宗主国谈判完成的,其独立后也大都选择加入英联邦。西非的法属殖民地则大多面对宗主国的暴力镇压和同化制度,这些国家独立后,则大多选择脱离法共体。据此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A.民族意识和觉醒程度的高低B.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C.英法两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小D.宗主国的殖民政策存在差异
2024-05-3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获得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英国竭力扶植犹太人复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转而“限制犹太移民获得土地,并预想通过一个特殊的协议最后建立一个与英国有联系的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二战以后,英国在中东的利益遭到美国的侵犯。19472月,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并且预料由于苏联的反对,联合国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有关委任统治结束后巴勒斯坦未来的计划不会在联合国大会得到2/3的多数投票通过,英国会被要求继续委任统治……美国是最早谴责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的国家……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认识到中东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于是把这个地区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上来,具体措施之一就是拉拢犹太复国主义者,使之成为遏制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工具。

——摘编自贺雅琴《二战后初期美英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争夺——美英苏对以色列建国问题的影响》

材料二   1947514日,联合国讨论巴勒斯坦问题特别会议结束前一天,苏联代表葛罗米柯作了长篇发言。他的发言表明,苏联在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上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转变为支持建立犹太国。苏联为什么突然在巴勒斯坦政策上发生转变呢?原因之一是苏联认为以色列具有亲苏倾向,因为当时以色列移民中的大多数都是东欧和苏联的犹太移民,苏联认为支持以色列建国,以色列可能会支持苏联,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苏联希望利用以色列来打击阿拉伯国家中的亲西方统治集团,削弱美国势力。

——摘编自和婷《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美两国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的目的是否实现,并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西方学者称之为“非殖民化”。认为英国的“殖民撤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是其明智的殖民主义政策的目标和结果。该观点意在(     
A.肯定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威力B.否定了西方殖民侵略的丑恶历史
C.揭示“非殖民化”的真实成因D.为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进行辩护
2024-05-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18世纪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订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据统计,拉丁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
2024-05-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雄安新区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东经济一体化的启动动机“是以经济上的联合自强求得自身集体的安全保障”,如由土耳其领头发起的黑海一体化协议就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导动机而产生的。除了出现局部联合之外,整个阿拉伯世界没有给世人留下丝毫的经济联合的印象,一体化进程没有实质性进展,签署的各种文件犹如一纸空文。在中东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南南合作的态势逐渐减弱,南北合作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如1995年欧盟—地中海首脑会议提出在2000年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协议,1996年6 月以来在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的十项协议中有针对突尼斯、摩洛哥、以色列、土耳其的四项协议已签订。中东在早期并不是依照自身具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实行切实可行的一体化运作,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试图模仿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缺乏一定的自主性。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阿拉伯共同市场和马格里布关税同盟,最初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实现像欧共体一样的一体化计划,但是由于中东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加上地区冲突和战争连年不断以及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

——摘编自冯璐璐《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战略构想》

材料二   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战略资源,不仅给中东国家带来了恩惠,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带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在中东地区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所以它绝对不允许在这一地区形成把它排除在外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东地区共和制与君主制并存,世俗国家和神权国家共在,其政治制度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政体不同,制定的政策和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如阿拉伯国家联盟内部就缺乏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和权威的仲裁机构来保证各成员国所认同的合作协议的实施,所以当发生纠纷和分歧时,彼此的合作也就难以为继。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阿拉伯世界不到29%的大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和技术。中东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中第一类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第二类是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型,第三类是一般的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型,有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阿富汗、也门等国。1970年西欧国家占中东总进口的48.7%,总出口的61.3%,而中东内部的进出口仅占10.9%和9.0%,1980~1990年阿拉伯内部投资约260亿美元,而在国外的投资则达到760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阿拉伯国家年生产总值。中东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差别,既有计划经济体制,又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车效梅《经济全球化中的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东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制约“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东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认识。
2024-05-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南方国家共有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遭遇”过西方现代性的冲击,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在非殖民化进程中持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基石的战后国际秩序彻底否定了殖民扩张的合法性,全球南方的前身“第三世界”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追求独立并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

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从1970年第七届首脑会议开始,非洲统一组织改变了过去非洲民族运动领导人只能作为观察员列席的做法,而吸收他们同非洲已独立国家首脑一起讨论非洲问题,1972年第九届首脑会议还授权他们可以参加表决同其直接有关问题的决议。其做法(     
A.表明泛非运动的活跃B.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体现了国际法的作用D.促进第三世界登上国际舞台
2024-05-0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Ⅶ)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