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美国战略家斯特劳斯·海普宣称:“为了美国的利益,最好能适应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势力中心,由这个中心来控制平衡和稳定,而这个控制权最好在美国手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战”之后是美国军事战略最多变的时期。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出于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考虑,美国军方围绕其全球战略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

——陈海宏《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

——[苏]沙夫罗夫《局部战争今昔》

材料三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当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竞争对手,美国的最高战略就是要维持和扩展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越久远越好。但是,仍然有一些潜在的大国对这样的世界格局不满,试图改变它。

——唐岚俞晓秋《“美国新世纪计划”介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根本目的及影响美国制定军事战略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欧洲和远东是如何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的最高战略能否实现?并说明原因。

2 .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A.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
B.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
C.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
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017-05-13更新 | 173次组卷 | 12卷引用: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提议建立法、德为主的“煤钢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美国对此表示支持,这是因为该提议有利于
A.借助西欧对抗苏联B.控制欧洲国家的煤钢生产
C.消除法德间的宿怨D.推进国际贸易体系的制度化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岳麓版必修一教材

材料二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以什么方式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的力量”除了以上材料提到的力量之外还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并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受两极格局及美苏争霸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欧洲。欧洲是冷战的最前线,也是美苏争霸的主要战场。战后欧洲由于实力的严重衰弱,不仅丧失了传统国际体系中心地位,更失去了在世界秩序中的主导力量地位。传统的英法德等欧洲强国衰落,社会主义国家在东欧兴起,欧洲逐渐在意识形态上分立。两极格局形成后,欧洲在地理空间上以德国中部为界限被一分为二,“两个欧洲”在美苏主导下截然对立,双方都将对方视为自身安全的极大威胁。安全上的需要、经济上的依赖使得东西欧不得不选择依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沦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摘自武进《独立外交与大国地位——戴高乐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材料二戴高乐充分意识到了托管或肢解德国的设想已成过去,在冷战格局中,法国只有面对现实。战后欧洲大陆各国积极谋求欧洲统一,这就为戴高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战略选择,那就是利用欧洲统一的框架来制约西德。法国凭借着优越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获得了西德的支持,从而实现了法国当骑士,西德当战马的两厢情愿的结局。1963年,法德两国在巴黎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从此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巴黎—波恩轴心”时代。

——摘自《二战后戴高乐主义的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所面临的形势。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戴高乐主张法德和解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德和解的意义。

2016-11-27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民版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历史必修II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
6 .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威尔逊时期B.罗斯福时期C.杜鲁门时期D.肯尼迪时期
2016-11-27更新 | 1205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827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下面是苏联漫画家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戴眼镜的章鱼帽子上的字样是“华尔街”,章鱼触足上吸盘有“$”标志,漫画主题为“华尔街的援助,卢森堡,希腊,法国,比利时,英国,丹麦”。对此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此漫画中的援助发生在二战期间
B.漫画主要揭露了此援助的经济目的
C.漫画作者对此援助的认识有失偏颇
D.美国通过此援助与6国结成对抗苏联的军事同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