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8年戴高乐重返法国政坛之时,开始酝酿对苏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对话者。1958年初,苏共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旨在“削弱法国与北约联系的纽带,加强法国从美国获取更大独立自主权的政治倾向。”苏联表示与戴高乐的“定期接触”可能会促进法苏缓和,钳制法美关系。同时,戴高乐进一步向在巴黎的苏联外交官阐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构想,并多次在公开场合使用该表述。

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然而,19605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失败,法苏间的“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苏联意识到,只要美国参与其中,法国就会为了维护其盟友的利益限制自身的判断和行动自由。在随后的联合国大会发言中,苏联强烈谴责了法国殖民主义,因为苏联此前对法国的期待和盘算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回报。

——摘编自宋雪《“缓和”的错觉——再议1958—1960年的法苏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苏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苏关系缓和成为“错觉”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冷战后美苏两极对立矛盾的突然消失,美国战略家凭借冷战胜利的“王者之气”和以全球为视野的学术传统、将世界政治的主要矛盾认定为美国自己与美国在建立霸权秩序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间的矛盾。于是,美国的小布什政府在没有联合国决议授权。甚至没有得到大多数北约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战争使当今世界的称霸与及反霸、恐怖与反恐这两对矛盾空前激化并相互重叠。导致世界战略格局出现强力颠簸。战后,反而更加动荡。2002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441号决议的全票通过,实际上反映的是大国在共同对付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振兴全球经济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摘编自袁鹏《伊拉克战争与世界政治主要矛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2023-09-1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将越南问题作为外交重点——美国希望尽快撤离越南,并且要光荣地撤离。由于苏联是北越的重要武器援助国,美国希望与苏联召开峰会谈判,就越南问题达成相关共识。起初,关于美苏峰会问题的谈判主动权掌握在苏联手中,苏联不仅提出以柏林问题的解决作为谈判条件,而且重启了关于越南问题的谈判,甚至逼迫美国在越南问题的谈判中让步。为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力图利用中国来迫使北越和苏联在谈判桌上让步。中、美、苏的三角关系将本无较大关联的越南问题和峰会问题的谈判关联起来。即便北越之后发起复活节攻势,在战争继续的情况下,美苏双方妥协,依然于1972年召开莫斯科峰会。美苏峰会的召开促进了越南问题的解决。1973年1月,美越在巴黎签署协定,美军正式退出越南。美国最终完成撤军并不再干预越南形势,北越于1975年击败南越,完成了越南的统一。

———摘编自许冲《浅析尼克松政府时期美苏两国关于越南战争问题的秘密互动——以莫斯科峰会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期间美苏莫斯科峰会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苏莫斯科峰会。
2024-04-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冷战时期,苏联阵营的各个国家大都采取了严格的控制移民外流政策,而西欧国家则摆出一副欢迎投入“自由世界”怀抱的姿态。即使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石油危机爆发后、对移民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少的情况下,西欧国家仍然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申请政治庇护的人采取比较宽松的难民政策,接受了大量以难民身份试图进入西方的经济移民。这一政策对苏联阵营内部的持不同政见者起到了强烈的鼓动作用,它使苏联阵营内部的政治反对派相信,他们的反政府活动能够得到西方的支持和庇护。同时也使许多希望移民到西欧或美国的普通民众,为了获得难民身份,而参与或支持反政府的活动,从而成为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衍生及其条件研究》

材料二   全球生产的重组造成了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同时,全球权力的重新配置导致大量劳动力从东欧、原苏联向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流动。全球化和区域化削弱了国家控制边界的能力,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到1996年底,除英国和爱尔兰外,其他13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了“申根协定”,宣布取消边界检查,实行人员自由流动,人员自由流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非法移民的增加。……20003月,联合国公布的《人口替代》报告认为,一个新的移民潮有可能解决欧洲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带来的“人口赤字”问题。从现在起到2005年,欧洲需要7700万移民,才能缓解人口老化现象。

——摘编自金喜在、孔德威《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力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时期西方对苏联阵营采取宽松移民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时代促进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因素。
2023-10-28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5年印巴战争爆发。美国向印巴两国领导人呼吁停火,尽量防止印巴之间的冲突扩大到孟加拉和东巴地区。美国表示支持联合国的停火建议,呼吁巴方予以支持与合作,希望印巴两国寻求解决争端的途径。美国还进一步向巴基斯坦表明美国的立场:美国不赞成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提醒巴基斯坦注意,美国的军事援助是用来遏制共产主义的,而非用于同邻国的战争。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巴基斯坦发展同中国关系的惩罚。美国的政策实际上使其丧失了对印巴两国施加影响的渠道,这不仅使得苏联在调停印巴关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也导致苏联在1965年印巴战争后大力援助印度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巴基斯坦发展和密切同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迅速减退。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表明,以对外援助作为实现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和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

——摘编自戴超武《1965年印巴战争与美国的反应和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的影响。
2023-08-3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三)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主动承担起“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历史责任,创办了一系列学校。如有以宣传革命理论为宗旨的上海大学;有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另外,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通过宣传倡导等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动员,使其“成为有觉悟的为中国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战士”。

——摘编自卢红、赵越《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教育:演进、特征与展望》

材料二   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发展阶段

时期代表性事件
孕育萌芽期
1942~1956年)
1942年制定军队特别培训计划一外语计划,几乎囊括战争涉及到的语言。1947年通过《国家安全法》,国家安全这一概念正式提出。
探索建构时期
1957-1991年)
1957年苏联卫星发射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以提升国家安全在教育中的地位;1988年通过《综合贸易与竞争法》,标志着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体制建立。
调整发展期
1991年至今)
'9.11”事件发生后,将非传统安全纳入美国国家安全体系。2006年调整外语计划,不再单独以培养军事人才为目的,而是制定更完善的语言安全政策,以让全世界听到美国声音。2010年启动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对国民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摘编自谢美丽、王锋《联动与协同: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军事安全教育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1955年《人民日报》发文提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大办民兵师”活动,全民备战教育空前高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网络信息、能源等领域的新型安全问题不断衍生。为此,198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概念,国家安全问题随之进入到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各领域;1993年,《国家安全法》出台,规定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指出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摘编自李志强《刍议国家安全教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及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变化及意义。
2024-03-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正式名称为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19491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成立的非官方国际机构,共有17个成员国,其宗旨是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52年成立中国委员会,是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禁运产品有三大类,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19944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宣布正式解散

——摘编自《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

材料二   在美国的操纵下,19967月,以西方国家为主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定》,决定从1996111日起实施新的控制清单和信息交换规则《瓦森纳协定》包含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了先进材料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等9大类;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及作战平台等共22类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在被禁运国家之列

——摘编自《〈瓦森纳协定〉与美国政府的技术输出政策》

材料三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摘编自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签署《瓦森纳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瓦森纳协定》的共同点。
(3)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毛泽东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4-03-1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的对外援助开始于1949年。1950年到1960年左右,中国向亚洲的越南、朝鲜、非洲的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的古巴等十多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十四国期间,对外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强调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的主权。虽然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八项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但截至1978年年底,中国的对外援助仍然是以无偿援助为主。1950—1977年,虽然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但援外工作始终没有停止。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等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但1947年开始的马歇尔计划是以重建西欧经济为核心并不涉及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1949年,杜鲁门提出了“第四点计划”,强调使美国“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所提供的利益用于不发达地区的进步和成长”。不久后美国在蒙得维的亚召集16个拉美国家举行会议,会上拉美各国一再要求美国帮助发展基础工业,但美国代表强调其在拉美的投资重点是原料开采和粗加工、轻工业、装配业等。1957年美国设立了“发展贷款基金”来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贷款,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针对可能与苏联发生冲突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援助重点转向了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

——摘编自周琪《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目标和方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对外援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期间中、美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根本区别。
2024-03-15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调研(四)历史试题【康德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共产党的力量对缅甸政权构成极大威胁。为了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美国选择向缅甸提供援助,帮助缅甸政府稳定国内政治形势。东南亚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英国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特殊,所以美国在对缅援助问题上采取与英国协调的政策。受战后新兴民族国家“中立主义”的影响,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限制了美国对缅援助活动的开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内农产品过剩之时,将目光投向了缅甸的传统大米市场,加剧了缅甸经济危机。新中国积极调整外交战略帮助缅甸缓解危机,缅甸也邀请中国参加亚非会议,中缅政治互信的加深和经贸联系的加强,两国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胞波”情谊。缅甸政府总是甚至想扮演中美之间的和事佬,促进中美关系缓和。

——摘编自李雪华《美国对缅援助研究(1950~196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美国对缅甸援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对缅甸的援助。
2024-03-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四)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下·河南·开学考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结束后的最初十几年,美国曾提出过国家安全战略、海上安全战略、东亚战略、亚太共同体、“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2007)等战略设想,其中不少涉及亚太海洋问题。2009年以来,奥巴马政府以“改变”为旗帜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重返亚太的东向战略部署。奥巴马第一任期的全球战略调整重点在于重返亚太,通过强调美国的太平洋身份,将美国的海洋战略核心放在太平洋地区。奥巴马第二任期的亚太海洋战略在注重太平洋地区的同时,朝着太平洋——印度洋两洋兼顾的方向转变,并在2015年第一次提出了印度洋——亚洲——太平洋概念,图谋从更加宽广的空间和海域范围来打压、围堵中国,从两洋地缘视角谋划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海洋战略布局。

——摘编自蔡鹏鸿《美国全球布局下的亚太海洋霸权》

材料二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路”建设倡议上升为国家意志。“一路”建设倡议在实践层面上,以沿线各国利益为主要关切,以破解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外经贸发展水平低下这一困局为落脚点,通过平等互惠的合作,让沿线各国共享本地区发展的红利。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将助力沿线各国改善地区治理。

——摘鳊自张中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权益维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的根本区别。
2023-08-13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等3地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