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973年的24年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加至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10.3%。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法国国有企业做起了执行计划的“火车头”。20世纪50——70年代,法国经济增速一路领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四位。

——据人民版必修三教材等改编


(1)材料中“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这一“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法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增速一路领先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法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2021-11-0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91年12月,欧洲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两个事件:一边的联盟正在筹备建立,而另一边的联盟却悄然而散。这个正在“悄然而散”的联盟是
A.国际联盟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C.欧洲联盟D.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2021-11-0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2021-10-03更新 | 656次组卷 | 60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首脑频繁互访,先后举行了5次会谈,共签订了100多个条约、协定,制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双方在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方面还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这反映出
A.美苏力图建立双边的外交关系B.苏联实力日益落后被迫对美妥协
C.经济全球化大潮推动美苏缓和D.冷战格局下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5 . 1958年戴高乐在同美国国务卿会谈中提出:“北约计划在法国领土部署的任何核武器必须置于法国的直接责任之下,美国参与控制,这适用于核武器、核弹头等。”由此可知,戴高乐旨在
A.保障欧共体的安全B.打破美国对核技术的垄断
C.巩固同北约的关系D.维护法国的独立自主地位
2021-08-2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5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的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但南方许多州拒绝有色人种进入白人学校,最严重的一起冲突事件发生在阿肯色州的首府小石城。19579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派出国民警卫队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23日,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2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动用美国陆军101空降师,“占领”了小石城,保护黑人儿童入学。

“小石城危机”爆发后,莫斯科电台在三个月内发布了160条批评美国的评论,大多都面向亚洲和中东。西欧的许多人对美国作为民主榜样的名声进一步受损感到惋惜。拉美的记者常常列举他们自己种族融合的传统,表达出更明确的批评立场。近东和远东的记者则对美国虐待少数民族表达了强烈的谴责,如首尔的《韩国日报》称美国的隔离问题成为世界有色人种对美国民主和美国生活方式产生怀疑和批评的主要原因。这些报道令艾森豪威尔政府大为沮丧。

——据刘绪贻《美国通史》第6卷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8-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1)比较两种版本教材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表述?
(2)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
2021-08-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4-201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表明
A.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外交B.战后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意识形态决定外交政策走向D.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已破裂
2021-08-04更新 | 490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罪魁祸首
10 . 20世纪60—80年代,在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每年都要在红场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苏联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反映了
A.苏联已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B.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抗
C.苏联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决心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