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毛泽东对戴高乐与中国建交的提议给予积极回应。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1975年5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法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西方大国。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首站便是法国。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总统先后访华,推动两国“顺应世界潮流进入技术与进步的新时代”,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二   戴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戴高乐上台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随美国的“联盟政策”,强调将实现法国政策独立与行动自由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在他的领导下,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构建独立核力量;积极推动西欧一体化,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正常化;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但矛盾与争执只是法美关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合作与共识。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促使两国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冲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维护西方联盟的统一。因此,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两面性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埃及纳赛尔政府于1956726日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英法两国对此反应非常激烈,决定以军事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10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15日,苏联向三国发出警告,扬言使用现代化毁灭性武器进攻英法本土以迫使其撤军。美国政府则打着以“公正”“中立”的旗号处理中东事务,趁机排挤英法,意图独霸中东。白宫担心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拖延会殃及巴拿马运河的主权问题,因而在战争的过程中,它既不能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从而破坏与英法的盟友关系,又不能支持英法继续强占运河开罪阿拉伯国家进而将其推向苏联的怀抱。6日,艾森豪威尔一方面命令美军进入全球警戒状态向苏联示威,另一方面催促英法尽快停火。在美、苏联合构成的威慑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不得不于116日宣布停火。

——摘编自张华玉《十月战争时期的美国中东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美国的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东政策的影响。
2024-06-0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下学期仿真演练(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3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仍然支持以色列,压制阿拉伯国家,日本则表达了中立态度。阿拉伯国家对日本的中立表示强烈不满,并削减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导致日本国内经济出现混乱,物价飞涨,商品抢购风起。面对不利的国内形势,日本推出了“亲阿拉伯政策”。日本政府官员发表谈话,明确表示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正义要求。日本副首相三木武夫紧急赶赴中东地区,与相关阿拉伯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援助协议。最终,日本得到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给予的“友好”国家待遇,摆脱了石油危机。

——摘编自李凡《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对中东政策的转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推出“亲阿拉伯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的“亲阿拉伯政策”。
2024-05-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98年西欧与俄国、苏俄(联)的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时段187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98
西欧2.10%1.19%4.81%2.11%
俄国、苏俄(联)2.40%2.15%4.84%1.15%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选取表格中两个相邻的时段,对西欧与俄国、苏俄(联)GDP的发展态势进行阐释,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戴高乐主义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这段时间里,是法国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即努力使欧洲成为欧洲人的欧洲。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摆脱美国的核保护伞,为独立自主政策提供可靠的实力保障;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卫体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发言权;积极发展“法德联盟”,以此为基础巩固和加强欧洲经济共同体,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从而防止美国利用英国控制欧洲。这项政策在戴高乐之后的第五共和国历史中一直被延续发展着,说明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主义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后法国的戴高乐主义。
2024-05-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学考大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7月,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0月,英法军队登陆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1月,苏联为跨越资本主义阵营构建的西欧防御封锁线,表示愿为埃及提供军援,警告英国“我们已决心以武力粉碎侵略者”:美国因担心埃及倒向社会主义,面对英镑的暴跌,拒绝介入稳定市场,并以切断对英法石油供应和资金援助相威胁,迫使英法两国撤兵。战后,埃及赢得了极高国际威望,苏联获得阿拉伯民族主义坚定支持者的美誉,英法等西欧国家寻求发展新路。1958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咨请国会批准中东决议案,对中东国家进行经济、军事和防共援助。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介入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中东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24-04-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雅尔塔协定》规定,德国在占领时期以工业设备、海外资产、产品、轮船、劳务等形式向那些“承受了战争的主要负担、蒙受了最大损失和组织了对敌斗争胜利的国家”支付赔偿。《波茨坦协定》规定“应迫使德国对于使联合国家所蒙受的损失与苦难尽最大可能予以赔偿”。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为了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帮助联邦德国重回西方世界,阿登纳总理决心将战争赔偿上升为一种外交手段,通过赔偿以色列和犹太人实现“赎罪外交”。1951年阿登纳发表声明“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难以言表的罪行,这使我们有义务对犹太人遭受的个人损失和犹太人的财产进行道义和物质赔偿。”1956年,《联邦赔偿法》发布之后,德国根据各种赔偿法律、协议、基金,以德国马克、美元、欧元等货币向二战受害者支付赔偿。自此,德国二战赔偿转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货币赔偿”轨道。

——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战争赔偿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战争赔偿政策变化的原因。
2024-04-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哈默(美,1898—1990)生平大事年表

时间主要事迹
1921向苏俄赠送大量医疗设备和药物,得到列宁接见
1921—1925成为福特、美国橡胶和派克自来水笔等37家美国公司驻苏代表
1926创办苏联首家文具厂,采用英德工艺,推行计件工资制,产品供应给苏联所有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被誉为“铅笔大王”;5年后将工厂转让给政府,得到丰厚的偿还费用
1940建议“美国将超龄驱逐舰移交英国,英国将太平洋岛屿租借给美国作为海军基地”,得到部分采纳和罗斯福的接见
1961U—2侦察机事件后,受肯尼迪委托与赫鲁晓夫会面,促成美国解除对苏联蟹肉的禁运
1979作为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与正在访美的邓小平进行会晤,两个月后来华签订一系列商约,包括南海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和安太堡露天煤矿等项目
1985访问莫斯科,对促成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会谈起到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锡荣编译《历史的见证——哈默自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哈默成为“铅笔大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哈默的历史功绩。
2024-04-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科综合试卷 -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2年8月,苏联应古巴请求提供援助,并秘密向古巴运输导弹及设施。赫鲁晓夫称“我们确信美国决不会容忍古巴社会主义政权的存在……美国人用军事基地和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是让他们知道……遭受威胁是什么滋味了”。27日,美U2侦察机被苏联击落,美国军方要求进行报复轰炸,入侵古巴,战争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赫鲁晓夫多次致信肯尼迪,要求和他一道“解开战争之结,不使世界遭受核战争浩劫”。肯尼迪则回信表示愿意谈判,但苏联必须撤走全部武器,美国则有条件地保证不入侵古巴。同时采取风险较少的海上“隔离封锁”,苏联也没有硬闯“隔离”线,满载武器的苏联船只陆续停驶或改航,最后撤走所有武器。

——摘编自李德福《古巴导弹危机纪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