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时间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非洲
1750年19.20.113.1
1850年22.72.38.1
1900年24.95.17.4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的经济投入,将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

——《南方周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概括材料二中各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世界意义。
2024-03-1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主要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不同性质国家之间开展普遍性外交联系。2013年以来,中国始终强调建立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扬、郭立桥《新型国际关系内涵的演变及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次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方针,并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拓“新型国际关系”的特点。
2023-08-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后的近千年中,古代中国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的。直到唐朝灭亡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亚洲内陆地区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才不断凸显,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纽带。特别是16世纪之后,由于欧洲人既找到了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又发现了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的航线,从而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环绕地球的航线,成为全球化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帆船逐渐从印度洋退出。进入16世纪以后,仍与中国有联系的海外国家,仅限于日本和菲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一些国家。而且,由于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被殖民者控制,因而彼此交往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摘编自陈高华、陈尚胜《中国海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其目的就是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以来,中国帆船在远洋贸易中“退出”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积极意义。
2022-09-30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末日钟”是一虚构钟面,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世界末日钟”已经历了几十次调整。下表是其中五次调整。

调整年份原因剩余时间据上次调整时间
1947设立末日钟7分钟
1949苏联试验原子弹3分钟拨前4分钟
1963美国及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限制核试验暴露于空气中12分钟拨后5分钟
1980美苏谈判无进展、民粹主义战争及恐怖主义活动增加7分钟拨前2分钟
1990柏林墙倒下,东欧剧变,冷战近尾声10分钟拨后4分钟

——摘编自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末日钟”设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末日钟”的设立。
2021-04-20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考后强化历史试题(广东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货币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期白银的货币化,使货币摆脱了几千年来依于国家财力来缓解财政困难的状况。国家再也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中央集权国家专制权力由此受到了严重削弱。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民间贸易制度崇尚的是平等交易的原则,与专制等级制度可以说是“形同水火”。民间海外贸易的自由发展,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对明王朝作为身立命之本的等级秩序的致命颠覆,开创了自由思索与行事的开放氛围,明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也由前期的严峻冷酷到中期的自由奔放,对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进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陈昆《大明帝国与白银货币》

材料二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认份颜分配的、可用于侩还国际货币基全组织债务、弥补会员国之间国际收支平衡的一种账面资产。自2010年底开始,中国政府针对“自由使用货币”标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积极姿态期望人民币能够平日加入SDR货币篮子大家庭。在过去5年中,我国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最终,20151130,IMF正式宣布,人民币于2016101日正式加入SDR

——摘编自郑联盛《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根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中期白银货币化与人民币纳入SDR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人民币纳入SDR的社会背景。
2021-01-1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民族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精准考点检测(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2年,英国废除了制成品的特别出口税,并降低了海关税则上不少于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再次开征所得税以弥补预期的收入损失。1845年英国取消520种关税,并废除其余原料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1860年,英、法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此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现代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自由化对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但是因为世界各个国家间的科学水平有非常大的差别,每个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对此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各国带来的利益也有非常大的不同。为获得更大的利益,通常各个国家会聚在一起商讨对策,进行多边规则谈判,使得国际贸易自由化更加深化。面对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背景环境,我国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市场上,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入到国外,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贸易惯例体制,规范市场上各个企业的贸易行为。

——摘编自杨建国《论国际贸易自由化及中国的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或降低关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采取的对策。
7 . 近代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

材料一        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会议主要内容
1919年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1921-1922年战胜国
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
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指出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国际体系的名称。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一体系的影响。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依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出现的变化。

材料四       1991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消失,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例如,美国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萨默在《外交》季刊1991年春季号上撰文,将苏联解体和海湾战争后的时期称为单极时刻。但是,环视全球便可以看到:欧共体、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巴西、东盟等地区大国和地区集团,以及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事务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4)提取材料中关于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格局的不同观点,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2020-12-06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2020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合格考)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1)发布了关于亚洲未来的报告,概述了亚洲发展的几个趋势:一是越来越多的亚洲公司跻身世界最大的企业之列。2018年全球500强排名中,营收位居全球前500名的大型企业中有210家是亚洲企业。二是亚洲国家生产的商品更多在本地区销售。这也意味着亚洲国家可以生产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它们对外国中间品和最终产品的依赖程度在走低。三是整个亚洲的贸易联系和经济合作正在加深。如今,52%的亚洲贸易为区域内贸易,企业建立起日益自给自足的区域供应链,服务亚洲市场。四是创新科技的蓬勃发展,亚洲拥有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一半(22亿)。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位居世界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列。截至2019年4月,在全球331家独角兽企业中,亚洲拥有119家,超过1/3.亚洲的独角兽企业不仅在全球占比很大,而且成长速度远远高于西方。

材料二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日韩关系开始走向缓和,中日韩关系也骤然升温。2019年8月,中日韩举行外长会议,通过了“中日韩+X”的合作模式。2019年12月,中日韩三国首脑在成都会晤,并在杜甫草堂种下一棵桂花树。安倍首相说,考虑到成都曾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蜀国都城,“(日中韩)三国并非三国时代的魏国、吴国、蜀国”,他们之间不是“互相争斗的关系”,他希望三国“携手共筑‘新的三国时代’”。现在美国国力相对衰落,日韩都有摆脱美国控制的迹象,于是中日韩整合,包括三国自贸区谈判也出现转机。这次共同抗疫也是三方加深合作的新机遇,三国可以共同努力、守望相助,包括建立协同防控疫情的合作机制。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48集·我们亚洲—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推动亚洲崛起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2023-01-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加速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不断加速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摘编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对此次危机的方法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021-03-15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材料二   1944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一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曾说:“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进口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

——以上均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早期全球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并说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三大支柱除世界银行外还有哪两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加入世贸有何积极意义。并谈谈发展中国家要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022-03-2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