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以世贸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当今国际贸易的基石,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0年代,伴随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政府开始考虑是否恢复GATT(关贸总协定)合法席位问题,但结论是GATT作为“富国俱乐部”,主要成员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宜加入,这一考虑便搁置下来。到了1980年代,GATT再次引起了中国的注意。1983年1月,国务院做出决定,准备申请“复关”,并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提出申请。“复关”被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后一项重大的外交行动”,到了1996年,中国已经意识到,GATT与WTO有很大不同,“复关”谈判与“入世”谈判的差异也开始暴露出来。

材料二   中国“入世”,兼具开放与改革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它也是“改革”,是中国调整体制,谋求更具竞争力的一项举措。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鲁楠《作为世界经济宪法的WTO﹣﹣中国入世之路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三   加入WTO使得中国从1979年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下而上的探索式改革开放阶段,进入到在统一的国际经济规范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改革开放新阶段也使中国迈向经济腾飞的更高层次。加入WTO的同时意味着中国获得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完整资格。从一个规则接受者转变为一个规则制定者。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要求中国更加主动承担全球贸易治理领导者的地位。

——摘自屠新泉《入世: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揭幕礼》

材料四   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激烈转变。一方面,过去延续了五六十年的贸易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生逆转,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另一方面,美国一改过去40年作为经济全球化旗手的角色,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反对者,并越来越露骨地打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赵红军《中国主动应对入世冲击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复关”谈判与“入世”谈判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中国入世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
(3)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2021-06-2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五家渠市兵团二中金科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至今仍处于ー个演化的过程中。这个演化过程的起点,大数可以进到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加快: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业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独立于全球经济之外,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博弈的过程。同时,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力弱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
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咸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共性在于由一个霸权国主导,借体系的压力和条约的限制打压敌对国。这些体系从诞生之日就不可避免充斥着对抗性,而雅尔塔体系确立之初并不具有尖锐的对抗性。

——摘编自武政尧《雅尔塔体系转型的再思考》

材料二   从构建国际秩序的角度说,雅尔塔体系创建了一个双重复合秩序。-方面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这是适用于全球的大秩序,而且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几乎人类生活关涉的所有问题都在其中;另一方面是大国竞争的传统秩序,或者说是强权秩序,主要涉及大国关系及战争与和平问题。两个秩序相互交织、相互制约。两极格局解体后,两个秩序都依然存在。两种秩序的博弈构成了当今世界大变局的重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体系确立之初并不具有尖锐的对抗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双重复合秩序”存在的原因。
2021-05-28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G7与G20的对比

G7(七国集团)G20(二十国集团)
成立时间19751999
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组成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以及欧盟等二十方
代表性由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组成的“富国俱乐部"G20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人口占全球的2/3,成员总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75%(2019年数据)
影响力2008年金融危机后遭遇治理乏力的围境,影响力显著下滑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全球治理主要平台,其政策共识和倡议举措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摘编自人民论坛测评中心《G20国家全球治理参与能力测评报告》


从表中提取一个信息,拟定与之相关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2021-05-09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鲁门声言美国要捍卫那些受到“各种力图强加给它们极权政体的侵略行动”威胁的自由民族的政治自由和民族自决。……它强调的是西方的国际主义目标,而非美国的国家安全,因为它需要赢得公众和国会对新的遏制政策的支持,实施这种新政策需要接受孤立主义以及国会议院批准和平时期的对外结盟。随后马歇尔援助计划启动,(发生在德国)而后来被认定为冷战第一场战斗也旋即开始,这场战斗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显然让美国在欧洲有了一个立足点,可据此展开争夺。

——摘编自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罗伯茨《全球史》

材料二   杜鲁门宣称,执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明智而有效的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伟大事业”。马歇尔计划解决了战后美国生产过剩与市场缩小的矛盾,使美国暂时保持了战后经济繁荣的景象,美国复兴西欧是为了控制西欧,而西欧的复兴又削弱了这种控制,这是马歇尔计划所没有料到的后果。

——摘引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美国在“和平时期的对外结盟”得以实现的组织名称及其实质,概述二战后“冷战第一场战斗”的表现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施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结合所学,从外交的角度简述20世纪60、70年代“西欧的复兴又削弱了(美国)这种控制”的表现。
2021-05-05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是潘多拉的盒子。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

——摘编自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阅读材料,围绕“经济全球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狭义的经济外交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二战后50年代日本政府正式将经济外交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提出是基于在美国占领日本期间,日本没有外交权。从国内来看,战后日本粮食奇缺,工业产值下降了86%;1946年日本修订的《日本国宪法》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家发动战争和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冲突的手段”。到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进入到高速增长阶段:日本还利用欧美日渐增多的分歧,积极改善与欧洲的关系:并先于美国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邦交,这些大大提升了日本的国际生存空间。1983年首相中曾根又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

——摘编自朱海燕《试论H本经济外交与大国追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日本开展经济外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日本开展经济外交的影响。
2021-05-0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太平洋地区贸易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列强对这一地区贸易的争夺深刻影响着相关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70年代,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的殖民政府开辟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墨西哥)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东亚和美洲的贸易市场。西班才人用大帆船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运送大量银元到马尼拉,再到澳门购买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经马尼拉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转销到美洲各地和西欧。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马尼拉一中国贸易航路与葡萄牙人开辟的太平浑西部跨洋贸易航线联结起来,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得以形成。

——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等

材料二   伴随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美国越来越重视对太平洋地区的开发。1890年,美国海军上将马汉提出,占地表三分之一面积的太平洋世界才是20世纪美国的生命线。此后,美国政府逐步实施其太平洋地区拓展战略,力图将大洋彼岸巨大的中国市场纳入美国掌控中,并建立太平洋舰队以保护商船。1898年美国挑起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并取得关岛、菲律宾的控制权。20世纪初,美国取得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马汉提出的建立太平洋海洋帝国的目标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兴盛的历史条件,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施太平洋战略的背景,指出这一战略的实质。
9 .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进入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断的跃升,除了商品贸易,跨国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组织生产和销售,各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编自人民日报任理轩《逆全球化违背时代潮流》

材料二   摇滚乐是一种充满律动、充满激情的,与传统音乐表达形式不同的“另类”音乐形式。它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经产生,便受到青少年群体的热捧,继而风靡世界。原因不仅仅在于其音乐表达形式的新奇,更在于通过音乐在消弭种族、文化隔阂等方面的努力。

——摘自赵凯伦《美国摇滚乐的兴起与演变》

材料三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获益者,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巨额财富,而这些高额的财富收益并来得到平均分配,资本所有者、高技能劳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无可争议的主要受益者。政府却指责是经济全球化剥夺了本国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在政府的煽动下,这些利益受损群体成为逆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操纵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这些国际规则,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客观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

——摘编自张端《逆全球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对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如何使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摇滚乐风靡世界所体现出的世界文化特征,举例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摇滚巨星“通过音乐在消弭种族、文化隔阂等方面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指出少数发达国家推行“逆全球化”的借口和本质,列举1例“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事件,并概述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的应对之策。
2021-04-22更新 | 301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1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末日钟”是一虚构钟面,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于1947年设立,标示出世界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12时整象征核战爆发,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前或拨后,“世界末日钟”已经历了几十次调整。下表是其中五次调整。

调整年份原因剩余时间据上次调整时间
1947设立末日钟7分钟
1949苏联试验原子弹3分钟拨前4分钟
1963美国及苏联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限制核试验暴露于空气中12分钟拨后5分钟
1980美苏谈判无进展、民粹主义战争及恐怖主义活动增加7分钟拨前2分钟
1990柏林墙倒下,东欧剧变,冷战近尾声10分钟拨后4分钟

——摘编自芝加哥大学《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末日钟”设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世界末日钟”的设立。
2021-04-20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皖豫联盟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