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利玛窦在中国居留期间,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有意把中国版图置于全图的中心。此图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李之藻为之刊印。对利玛窦此举解读合理的是(     
A.推动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B.改变明朝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认知
C.便利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迎合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思想
2024-03-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清代学者赵翼(1727—1814年)在《檐曝杂记》中记载道:“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这反映了(     
A.东西方文化走向全面融合B.传统科技发展日渐式微
C.作者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D.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2024-01-2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朝某一著作中梳理了作物栽培、谷物加工、纺织、制盐、制瓷、治铸、造纸、兵器等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此书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这部著作应该是(     
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D.《齐民要术》
2023-12-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完善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推动
2023-12-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铁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据此可知,李时珍(     
A.已经尝遍所有中医药物B.注重借鉴西方科学成果
C.注重亲身探究科学新知D.汇总继承传统医学理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利玛窦在中国将近30年,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留下诸如“平面”“曲线”“几何”“三角形”等中文词汇。另一方面,他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过系统的钻研,把孔子及儒家学说介绍给欧洲,对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据此可知(     
A.文明互鉴推动华夏认同B.中西文化呈现双向交流
C.国家实力影响文化传播D.东西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7 . 阅读材料, 完成ド列要求。

材料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 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 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 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 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 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的特点,并分析农书内容不断变化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为了扩张天主教势力,一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了传播西方基督教宗教文化外,也带来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在这次中西文明的相遇和交流中,发生过许多冲突,主要是传统礼仪与宗教观念方面的冲突。随着天主教的发展,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风俗,引起人民和清政府官员的不满,1723年,雍正下令禁止传教,驱逐大量的传教士。

材料二   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我们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或中华,之所以叫这个名称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中国则叫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因此,他像中国士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不得不做出修改。“抹去了福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的两边个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断来华传教。他们自己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同时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他们的活动客观上(       
A.获得了士大夫阶层普遍支持B.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C.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拓宽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