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应交流互鉴,共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明末,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活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文化交流带给你的启示。
2024-06-06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年1月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
2023-06-21更新 | 1395次组卷 | 9卷引用:专题16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全书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用数据对生产过程中提及的时间、重量、长度、宽度、高度、比率等进行量化。如《乃粒·稻》“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裁⋯⋯凡秧田一亩所生秧,共移栽二十五亩。凡秧即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种植时间和秧田本田的比例关系,农民能够根据书中的具体数据来对农作物进行培育,避免损失。农业生产者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生产制造,有利于普及这些工艺技术,使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摘编自郑雪颖《<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技术传承的创新与历史价值》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一些开明士绅和近代知识分子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的推动下,科学开始逐渐扮演了富国强兵的角色,而传统上对科技轻视的旧观念逐渐瓦解,使《天工开物》得以再版。民国时期近代知识分子逐步替代传统士绅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接受近代教育的同时认识到科技力量对社会变革和生产实践的重要作用,逐渐开始挖掘《天工开物》里的科技思想和经济思想,并在其自身的著作中广泛引用《天工开物》的内容,使长期以来不为“正统文化”所重的《天工开物》及与之处于同样境地的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才有机会成为“显学”。

——摘编自李书状《民国时期<天工开物>再版的原因探析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工开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天工开物》等古代科技著作成为“显学”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郎世宁(汉名,1688-1766年),意大利人,青年时受过系统绘画训练;1715年,以传教士抵澳门,上京师入宫廷,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宫廷艺术生涯。他将欧洲焦点透视画法介绍到中国,强调西方绘画手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画风,极大地影响了宫廷绘画,成为清代十大宫廷画家之一。1727年,受透视学影响,年希尧刊行《视学》,透视画法流入民间。历经70多年,清朝平定了西域叛乱,乾隆帝令郎世宁等制作一套画册,纪念平定功绩,郎世宁完成了大型作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画面采用全景构图,使用透视画法,结构情节复杂,人物繁多、刻画入微,画技臻于极致。他还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摘编自《中西合璧的西洋画师——郎世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郎世宁取得成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郎世宁绘画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下图是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卷子前边有一幅题为《祗树给孤独园》的图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祗园精舍向长老菩提说法的故事。经卷首位完整图文浑朴凝重,刻画精美,印刷清晰。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第一次到敦煌即将其掠去,该卷子现存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卷子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不仅私人编纂的几部科技著作在各自领域具有总结性,朝廷为标榜“文治”,也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张,简要分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刚经》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024-02-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后,历史的陈旧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至于具体的表现,则在于对人格独立的孜孜追求,争取思想的自由,不屑以圣贤为冠冕的教条,憎恶灭没个人真性情而安于欺世盗名的假道学;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明代中期以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人们取得了部分自由流动的权利……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增强,诸如农村的商业化,定期集市的小镇的激增,作物的专门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地区性贸易市场的形成。正德前后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是打破了“迷古”的魔障,给人们以直抒己见的勇气……至万历时期,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也即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这样就在原有城市生活变革的基础上更加深了一步。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剧变”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剧变”的认识。
2024-01-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翻译与西学传播。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徐光启,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自利氏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帝从光启言,诏西洋人龙华民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于是,《崇祯历书》得以修成。1631年,徐光启在上呈崇祯皇帝的奏折《历书总目表》中陈言:“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整理自《明史·徐光启传》等

材料二   道光癸卯因公驻厦门,晤米利坚人雅裨理,西国多闻之士也,能作闽语,携有地图册子,绘刻极细,苦不识其字,因钩摹十余幅,就雅裨理询译之,粗知各国之名……。明年再至厦门……觅得泰西人汉字杂书数种……每晤泰西人,辄被册子考证之,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帐。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同人索观者多怂恿付梓,乃名之曰“瀛寰志略”。

——摘自徐继畬《瀛寰志略》自序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献翻译,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①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与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合作翻译的科学翻译活动;

②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倡导的科学翻译活动;

③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后(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出现的科学的社会运动。

——摘自赵冬《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实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徐光启认为中国历法可“超胜”西法的路径。结合所学,概述明朝后期西方科技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得以传播的主要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瀛寰志略》一书的主要资料来源。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围绕西学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选择材料三中的任意一个时期,以“科学翻译与中国的本土化实践——以____时期为例”为题,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标题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人才的选拔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以儒家的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注重什么,学校也重视什么,科举考试支配下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士子为科举考试而学,学校为科举考试而教。

——摘编自谢伟岸、肖志坚《从李约瑟难题看科举选才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些工业需要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19世纪60年代初京师同文馆成立,接着电报学堂、实学馆、矿务学堂等各类实业学堂纷纷创办。洋务派很重视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天文、地质学、开采、冶炼、医学等。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更有效的办法是将有造诣的学生选送国外留学,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出国留学生有400余人。

——摘编自商鸣臣《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种人才奇缺,科技工作更是如此。党和政府从思想到行动开始理顺并探索科研工作以及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国科学院;1951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海外科学家归国,并且通过留学苏联、东欧等国家以及建立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新中国的科技人才。1952年中国收到了近5000种苏联免费提供的书籍,其中许多书被列入中国出版社的翻译出版计划。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之后高校科研机构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等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到1955年,我国科研机构达840多个,科技人员增加到42.5万人。

——摘编自于飞《建国70年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人才培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培养的相似之处,并分别说明其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今科技人才培养的历史启示。
2023-08-30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一模拟(全国甲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10 . 阅读材料, 完成ド列要求。

材料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 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 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 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 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 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的特点,并分析农书内容不断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