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为关于华夏早期民众领袖举动的记载。据此可推知(     
早期领袖举动记载出处
饭于土簋,饮于土《韩非子·十过》
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墨子·尚贤中》
亲自操橐耜《庄子·天下》
A.上古时代社会生产力落后B.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C.战国社会呈现出转型态势D.先秦诸子推崇德治
2 . 奏折制度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据记载,皇帝决策很多大事都是通过奏折反复与地方官员讨论后决定实行的,并且奏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这表明奏折制度(     
A.降低了工作效率B.有助于君主的理性决策
C.强化了地方权力D.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 . 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祭祀上天众神,“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这种盟会(     
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
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D.标志“家天下”的形成
4 . 据记载,秦汉时期各级官僚机构配有大量掾、令史、书佐等管理文书,也很看重官僚的文化素质,如“文无害”,以及汉简中常见的“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之类要求。对国家文书不熟悉,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吏。这体现出当时(     
A.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要求B.地方行政效率亟需提高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缓和D.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前辈学者受史料限制,未能具体考察秦汉时期“卿”的动态演变。1983年新发现的张家山汉简丰富了研究秦及汉初制度的史料,其中即有“卿”。

材料一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出土的秦及汉初律令、官文书中,作等级制度的“卿”是爵称,指左庶长至大庶长九级爵位。汉初的《二年律令·赐律》记载:“赐不为吏及宦皇帝者,关内侯以上比二千石,卿比千石,五大夫比八百石,公乘比六百石”。《二年律令·置后律》记载:“疾死置后者,彻侯后子为彻侯,其毋适(嫡)子,以孺子子。关内侯后子为关内侯,卿候(后)子为公乘,五大夫后子为公大夫,公乘后子为官大夫。”

——摘自《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

材料三   西汉后期卿爵与官称“卿”的格局随着爵、官制度的发展而变化。由于侯卿大夫士爵位分层逐渐被打破,爵称卿愈发稀见,以至消失于史籍。同时,伴随着等级秩序向“官重爵轻”方向发展以及儒家复古改制观念兴起,“卿”指称职官更加常见,并逐步制度化。官称“卿”的制度化进程从其相关称谓的变化里可以窥见一二。

——摘编自杜晓《秦及汉初“卿”的性质及其演变》


(1)分别阐述材料一、二对研究秦及汉初政治制度的价值。
(2)分析材料三中汉代后期“卿”性质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张家山汉简发现的意义。
2023-04-27更新 | 26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河泊所遗址位于昆明市,遗址发现了包括“滇国相印”在内的封泥,不仅证实了古滇国的真 实存在,且弥补了中央政府在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对古滇国进行有效行政管辖记载的缺失。这说明(     
A.西周在全国推行分封制度的事实B.秦朝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事迹
C.汉朝密切了同西南民族地区联系D.唐朝有效统治云南地区的史实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8 . 《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文帝将原属门下省的“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改归殿内省。城门、殿内等五局主要掌管城门或者殿门的启闭,“宫殿的张设洒扫”以及皇帝的“膳食、医药、住所”等,这些机构的调整(     
A.确定了三省六部制的最终格局B.减弱了门下省的侍从服务色彩
C.提高了政府核心部门工作效率D.削弱了宰相对皇帝行为的掌控
2022-07-19更新 | 21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A卷)
9 . 据《新唐书》记载:“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都督对府内所属各州刺史有考核、监察之权。在各州刺史处理具体政务的基础上,由都督决策定夺后汇总上报中央。据此可知,唐初设立都督府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地方治理的有效性B.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10 .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行政效率提高
C.官员管理的制度化D.官员腐败严重
2022-01-21更新 | 404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