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2023-06-11更新 | 9574次组卷 | 70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理出了如下表格,据此判断(        
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1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2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3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4立断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3 . 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朝代分等标准
“万户以上为伞”“减万户为长”
“户口多少”“资地美恶”
纳钱粮的数额
冲(交通要冲)、繁(政务繁杂)、遗(赋税拖欠)、难(命盗案多)“四项兼者为最要”,派能力强的官员管理
A.历代都城及边疆地区的县等级最高B.县的等级高低由缴纳赋税多少决定
C.县级官员选拔和考核标准日益严密D.中央政府对县的行政管理逐渐细化
2023-05-08更新 | 1015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制规定,京师各机构部门每季都要派御史巡按监察。贞元十九年(803年),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这反映了出当时(     
A.中枢机构运行机制废驰B.宦官控制朝廷军权
C.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2023-04-28更新 | 1319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暑假考(开学考)历史试题
6 . 唐初内侍机构本是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务的。中宗、玄宗之后,宦官逐渐掌握武力、干预政事,势力远在外廷朝官之上,引发了“南衙”“北司”(外廷宰相与官中宦官)之争。这反映唐中后期(       
A.中枢机构弱化B.皇权走向异化C.政治风气败坏D.中央集权涣散
7 . 西周初年,周成王命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并留守主管东方政务,周公死后该职务由其子继承;成康之际改由周天子直接派遣且不再长期驻守。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     
A.对分封制进行局部调整B.力图稳固王权的尝试
C.实现对东方的直接控制D.王室内部斗争的激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 ,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 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 运行 。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 ,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 ,衍变为 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
C.儒家成为正统思想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9 . 元代行省实行一署多员制:一署,是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而不像两宋监司那样设置三四个,造成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多员,是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长贰正官组成,避免了唐代节度使一官专擅局面。这一体制(     
A.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减少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体现了因俗而治特色
10 .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常常出现“内重外轻、强干弱枝”或“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现象。以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或机构设置中,不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是(     
A.周初分封制B.秦朝郡县制
C.东汉晚期州刺史D.唐朝晚期节度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