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6 道试题
1 .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改革反映了人才选拔取向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如下表):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王安石熙宁年间科举改革围绕着“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展开,其核心是罢除考试声病对偶之文、即“变声律为议论,变墨义为大义”。要求士人各治《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习《论语》《孟子》。每次分四场考试,第一场考本经、第二场考兼经大义十道,第三场考论一首,第四场策三道。中书门下撰“大义式”颁行。经义程文每篇不得超过500字。

——据王阔《论王安石“罢诗赋而取经义”的科举改革》

黄宗羲在论述科举制度的弊病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具体做法是在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考经义,不必拘泥于八股体制,建议按照朱熹的方法,“通贯经文,条陈众说,而断以己意”;第二场考论、表、判,测试学子们的见识、文采、决断等综合素质;第三场考策论五道,考察学子们通经致用,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钰、褚红霞译注)

(1)说明唐代科举内容和宋代王安石科举改革反映的人才选拔取向。
(2)黄宗羲的科举改革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试做出解释。
2024-02-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隋朝虽然“二世而亡”,但隋朝统一的格局和规制为唐朝所继承,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以下属于隋朝制度创新内容的有(     
①推行“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②“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③设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
④“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治理能力指的是国家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机制、法律法规建设,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角度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政治制度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制度构建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选官制度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文官制度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法律法规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保障,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工具。
赋税制度国家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相应赋税制度,保障国家收入的同时,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彰显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治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国家基层治理各有差异,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

——改编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单元导语部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国家治理”这一话题,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2-0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在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名族和公卿子弟者71%,而《宋史》记载北宋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至北宋末已达64.44%,其中宋代宰相布衣出身者占比53.3%。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B.政治人才选拔出现革新
C.社会结构得到了新整合D.官员录取程序更加公平
2024-02-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5 . 东汉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郡国守相进行察举,主要根据乡党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乡党舆论逐渐被官僚家族(同时又是豪强)所支配。这一变化导致东汉时期(     
A.地方长官失去举荐人才的权力B.门阀政治的逐渐形成
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D.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
6 . 秦汉时期,沿战国之制实行上计制度,作为考核行政系统官员的具体办法。郡县每年年终将管内的户口、钱谷、盗贼之数上报于上级官府。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员予以升、降、赏、罚。下列制度中,与上计制职能相似的有(     
①征辟制②京察③科举制④大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2-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晋书·刘毅传》载:“今之中正,委以一国之重,而无赏罚之防。……今禁讼诉,则杜一国之口,培一人之势,使得纵横,无所顾惮。”据此可见当时(     
A.官员文化素质逐步提高B.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门阀士族垄断选官权力D.人才选拔机制名存实亡
2024-02-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   目录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摘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六个专题,对中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叙述,具有时空跨度大、理论性强、线索多、内容丰富等特点……社会中产生的国家,既是阶级统治和暴力的机构,也具有社会职能,社会治理正是体现国家社会职能的最重要方面。当然,这只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不能以理论替代历史,还需要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和看待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具体情况。比如说,国家制度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有什么特点?国家虽然有社会治理的职能,但国家制度又具有阶级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治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卜宪群: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解读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2-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据《隋书》统计,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结果不明的有2件,纳谏率为84%;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结果不明的1件,纳谏率39%,拒谏包括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重大事情。以上现象可用于研究()
A.社会矛盾影响谏议数量B.谏议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C.科举制度影响谏官素质D.谏议与国家兴亡的关系
2024-02-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汉代的主要选才方式是“乡举里选”,即由地方依据“乡望”“士名”推举人才。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由中央官兼任,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地方人才,获得资品的人才,由吏部授官。这说明当时的九品中正制()
A.有效避免了官僚腐败B.加速了门阀地主的衰落
C.延续与发展了察举制D.改变了乡举里选的传统
2024-02-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