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对阴阳、生命的认知;殷商统治者用以龟卜等手段窥测天意。周人提出“天命靡常”的新观念,强调统治者要“以德配天”,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形成“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天人感应”思想。宋代,理学家对天人合一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掘,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性论。至明代,心学,发展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心就是天理。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培养了国民仁爱温良和善的品性,更赋予了中国传统法律特有的文化内涵。如秋冬行刑、秋审制度、主张刑罚适中、施行德教的制度与原则。将天人合一思想落实到国家治理的政治法律现实生活中,就是实现以和为贵的社会环境与氛围,这是中华法律文化中经世致用元素的重要体现,也是圣君贤臣希望能够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好境界。

——摘编自何勤华、张顺《从“天人合一”到“以和为贵”——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法理创新与实践》

材料二   宗教与法律作为调控社会的两种基本手段,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并且紧密联系。法律在文化上的独立性,可以说是宗教文化长期培养的结果。法律最初的绝大多数禁条几乎都反映着宗教伦理方面的禁忌;最初的执法活动几乎全部被祭司所垄断,而法律观念则纯粹是一种宗教意识形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被广泛传播,后来影响法律制度,产生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公元9世纪开始,大洋彼岸基督教的势力迅速扩张,以《圣经》为法律总源的教会法不仅牢牢掌控着整个宗教世界,同时也伸向了世俗社会。《圣经》对西方自然法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圣经》中诚实、公正的观念对形成西方衡平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自由、人权的理念,社会契约和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也与宗教的新潮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宗教方面的共识深刻地影响着近代法律的面貌,甚至法律的通用语言、惯常程式,以及汇集而成的传统都是在宗教文化的氛围中发育成长的。

——摘编自王景斌、周伟科《从关联性视角看宗教与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特点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对近代西方法律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律与教化关系的认识。
2 . 明太祖朱元璋指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这反映了明初(     
A.注重礼法并用B.践行了民本思想
C.复兴礼乐制度D.推动儒学法制化
2024-03-2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     
A.提升了监察制度的效能B.加强了国家对社会控制
C.忽视了法律的防范作用D.规范了官员的行政行为
4 . 汉代,皇帝把自己当作民“父”,把百姓看作“子”民,强调百姓对“君父”要履行“忠孝”义务;朝廷在选拔官吏时,也把“孝”作为重要的标准。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B.礼乐制度的逐步深化
C.儒家思想的社会化D.高度重视官员的选拔
2024-03-1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如图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     
A.有效地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体现了文明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律
C.推动了民族之间平等关系的实现D.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据此可知(     
A.晋国刑书是中国最早成文法B.晋国已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不稳
C.刊布刑书成为历史发展趋势D.法家和儒家国家治理主张不同
7 . 晋朝有一位叫李忽的女子,因发觉自己的父亲谋反,便杀了父亲,断狱者并不认为其大义灭亲,而是认为其“无人子之道”“伤风污俗”,于是处以极刑。断狱者的做法(     
A.体现出晋朝断狱具有随意性B.促进儒家思想法治化
C.维护了父为子纲的道德规范D.有违社会主流价值观
8 . 宋代立法规定,百姓砍伐桑树、剥桑条皮当柴烧的必须治罪;剥桑条皮三工(计量单位)以上,为首者死,从者流放三千里。该法(     
A.体现严苛的连坐思想B.突出环境保护的意识
C.背离儒家的民本理念D.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9 . 《唐律疏议·名例》中的“八议”“十恶”“同居相为隐”,《户婚律》中的“子孙不得别籍”“同姓为婚”“妻无七出”等,将礼的概念和术语引入法律,并运用大量的儒家经典和经义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这反映了(     
A.社会矛盾尖锐的状况B.儒学衰落的社会现实
C.德礼为本的法治思想D.基层社会治理的艰难
2024-03-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联考历史试题
10 . 宋时,乡绅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于官治外另立乡民自律约文,具有乡民公约的意味。 明时,明太祖“命户部下令天下民,每乡里各置木铎一,内选年老及替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即为《六谕》,这也成为明朝基层教化的总纲。 这一变化使明代(     
A.乡约与法律正式合流B.基层治理效果日益凸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D.道德法律教化功能趋同
2024-03-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