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率先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国家产生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有着民族利己主义的特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源头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英国创建的民族国家又产生了一种与中世纪不同的现代民族意识;这种意识首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尊严。它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习惯和部族的力量,帮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它统一了市场,以及行政、税收和教育的制度。它攻击封建主义的实践以及帝国暴君的压迫,并宣布人民的主权以及所有的人民有权决定其自身的命运。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发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使其一变原来的天下意识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民族主义内涵的异同。
2023-06-05更新 | 344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3000多年到1819世纪,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君主统治模型之下。君主统治模型有如下基本特征: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在法律上君主权力不受约束、君主实行家族继承制。在君主统治模型下,一个普通人被授予几乎无限的政治权力,但在君主统治模型下,皇帝其实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职业,从统计数字上看,君主的非正常死亡比例通常会达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在王朝衰落时,这个比例甚至会高达50%。君主始终面临着控制官僚系统和武力系统的难题,面临继承人危机和统治能力不足危机,这导致帝国不可避免的衰落。

——摘编自《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材料二   1215年《大宪章》到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产生了政治革命与立宪政体。立宪君主制,国王不能随意征税或任意剥夺财产,大部分社会剩余成为生产部门投资。其不断累积推动工业革命发生和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了巨大军事能力。1816-1913年,英国几乎赢得了每一场跟其他主要国家之间的战争,取得了巨大优势。立宪政体能够最终胜出,不是它更符合道德或伦理,而是它最终发展出了更强军事能力。立宪政体约束了专断权力,社会政治权力逐渐向大众倾斜,工业革命后大众的组织和动员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这是现代民主兴起的根本逻辑。

——摘编自《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材料三   人类政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是常态。随着一次次冲突和大战,人类逐渐发明了一整套不断完善的政治制度安排,特别是二战后,这些制度安排包括国际协调机制、联合国、安理会等,但国与国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逻辑仍然存在。今天,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趋势变得愈发明显,就是经济和技术的全球融合,跟政治和宗教的全球分裂和紧张关系,两者冲突是目前世界格局一个决定性力量。由少数国家牵头创立超越国家的政治体,迫使其他民族国家加入其中,虽经济与技术力量的驱动,全球化持续推进,但未来的前进路线却是一个未知数。

——摘编自《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制的危机,结合所学明朝历史说明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并简评英国近代政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近代国际协调机制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024-01-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统治主要是通过控制当地的部落首领或酋长来实现的。这一政策被此后的中原王朝相继沿用,地方大姓、“夷帅”、羁縻府州等西南边疆历史要素都是该治策的具体体现。元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设“蒙夷参治”制度。明代将元朝的“蒙夷参治”发展为“土流并治”的治理思想,使其普遍运用于西南边疆地区。清因明制,大体皆如此,在西南地区的基本治策是:以土官“钤制”地方,再以流官对土官进行“弹压”。

——摘编自张楠林《明清时期云南“土流并治”管理模式与边疆治理逻辑》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

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三   英国率先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国家产生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有着民族利己主义的特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源头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英国创建的民族国家又产生了一种与中世纪不同的现代民族意识:这种意识首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尊严。它攻击封建主义的实践以及帝国暴君的压迫,并宣布人民的主权以及所有的人民有权决定其自身的命运。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之后封建王朝管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政策。
(2)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民族主义内涵的区别。
2023-11-17更新 | 3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动荡变迁中的民主革命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2021-02-06更新 | 1075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大学与时代】

材料一   中古后期,西欧大学主要由学者们自发形成和组织,受救皇控制,50%以上集中于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南部,其教学与研究以经院主义哲学为核心,辅之以医学、法律等专业学科。14—16世纪,国家或民族教会创办的大学迅速增加,许多城市也在原主教学校、法律学校等的基础上相继成立大学,其分布范围向整个欧洲扩展,希腊语、修辞学和文学等“博雅课程”被认为能“发展那些蕴涵于人身心之中的最高才能”,而日益受到重视。

——摘编自易红郡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西欧各国政府新创办了各类国立农学院、高等商学院及多科性技术学院等一批新大学,主要训练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拿破仑还授予巴黎多科工艺学校“为了祖国的科学与荣誉”的旗帜。此外,企业家也创立或资助了一批大学,如欧文斯创办的曼彻斯特大学。牛津、剑桥、巴黎等传统大学在古典学科与神学之外,加强了对自然科学课程的研究。各大学相继设置了图书馆和实验室等研究设施。此外,大多数大学中兴起了诸如德意志“青年协会”式的学生组织,号召“民族团结”“为祖国服务”,反对犹太主义与斯拉夫主义。

——摘编自贺国庆《高等教育的重大转折——工业时代欧洲大学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4—16世纪西欧大学新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欧大学出现的新变化并评价其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和国际联盟行政院按“全体一致”的原则形成决议;1945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设立了核心机构安理会,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B.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推动了第三世界的政治联盟D.形成了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8 . 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A.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改革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确立
C.标志着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2024-01-22更新 | 52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D.清政府逐步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2022-04-11更新 | 393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2021-10-27更新 | 348次组卷 | 46卷引用:四川省树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