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4世纪末,法语的语源被溯及古希腊神话时代,其作为一种语言文化被学者称颂为“特洛伊”遗物,在社会和地域两个层面都得到认可;同时期,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的贵族法庭和城市议会使用捷克语记录公事,宗教作家也用捷克语宣扬信仰。这体现了(     
A.宗教神学思想影响扩大B.封建制度推动文化发展
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D.民族认同意识逐渐萌发
7日内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帝国后期用以调整市民与非市民之间,以及不同国籍和无国籍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在有的法学著作中,万民法兼具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性质。公元3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的民事流转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奴隶主统治集团对商品货币有着贪婪的欲望,这都是市民法所不能适应的。根据统治集团的意志,结合罗马人与异邦人、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法律实践,由罗马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动中逐步制定和发展出名为“万民法”的私法体系。它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万民法因而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摘编自雷昕《浅析国际私法与古罗马万民法的学理关系》

材料二   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是清朝在《布连斯奇条约》的基础上与俄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的汇总。其子约较多,对于处理贸易、边界交往、实施边境管理等具体事务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以下为其中部分条文:

“送文之人俱令由恰克图一路行走。如果实有紧要事件,准其酌量抄道行走。”

“凡边界附近打猎,因图便宜,在他人之处偷打,除将其物入官外,亦治其罪……”

“设立边界头目,凡事务须乘公办理,速行完结;如怀私推诿贪渎等情,各按本国刑律治罪。”

“两地奉差大小使臣,因公事到边时,说明因何事前来,系何等人在边候信,听候迎接。”

“俄使请造庙宇(东正教教堂),中国办理俄事大臣等帮助于俄馆盖庙。”

——据马长泉《康熙、雍正两朝中俄划界原则探析——以<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为中心》整理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宪章》中的集体安全制度有了明显的进展。《联合国宪章》以普遍禁止使用武力为原则,使一切武装干涉、进攻、占领或武力封锁以及以此相威胁的行为,都成为违反国际法的行动。这一规定对国家的国际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交通和通信的巨大进步,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性的科学、技术及行政机构有增无减,这为国际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国际法院的设立及其运作在二战后有了明显的发展。二战后还出现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如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发展法、国际能源法、国际刑法等。

——摘编自程晓霞、余民才《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万民法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与市民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说明《恰克图条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会议确立了四个原则(如表)。依据这四个原则建立的维也纳体系(     
正统原则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
补偿原则重整版图的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仑力战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势力均衡原则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的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的优势
围堵法国原则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以围堵法国,以防其扩张
A.建立起新的欧洲政治均势B.维护了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C.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平D.构建了成熟的全球治理体系
7日内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拉丁语原本是古代意大利的一种地方语言,到公元前后,逐渐成为地中海世界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语言。中世纪时期,拉丁语仍被视为最神圣的语言,是欧洲各地区教会统治下的宗教、文化和行政语言。15世纪,欧洲出现众多出版社,出于商业目的,它们倾向于出版各种用民族语言写成的书籍,拉丁语书籍往往遇冷。16世纪,现代欧洲各国民族语言日趋成熟,逐渐替代拉丁语成为本国的母语和第一书面语言,拉丁语逐渐衰落。

——摘编自王亚蓝《国际通用语发展演变的特点与模式》等

材料二   1635年,致力于“纯洁和规范语言”的法兰西学院成立,为后世各国的语言机构树立了语言标准化的典范。……17~18世纪,欧洲各国的皇室非常推崇法国文化,并且以在宫廷中讲法语为荣。1714年,法语正式取代拉丁语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外交语言。如表为截止到2020年法语的使用情况。

使用人口构成(百万)母语人口77.3说明:
除法国外,很多欧洲居民的母语和第二外语为法语。
法语国家大多分布在西非。此外,法语也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之一。
二语人口199.3
地理分布洲际数量4
国家数量29
国际组织联合国、欧盟、国际奥委会、世贸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

——摘编自刘海涛《国际语基本特征的衡量指标探索》等

(1)世界语言地位的变迁折射出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7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分析法语能够成为国际性语言并延续至今的原因。
2024-05-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的西班牙法学家维多里亚认为、海洋、河流、港口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应对任何国家开放,鱼类、珍珠和黄金皆可由先占者自共同所有的河流、海洋中获取。这一观点(       
A.尊重了民族国家的主权B.意在维护西班牙的海外利益
C.蕴含着自由贸易的主张D.打击了荷兰的海外殖民霸权
2024-05-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有史书描述说:“随着(这场)战争的停止,宗教战争终于宣告结束。虽然在后来一些冲突中,宗教仍然是一个争端,但总的说来,它在欧洲政治事务中已不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而争取领土、财富和战略联盟的政治斗争已经世俗化了,因为它影响政府对外政策和主权国家军事冲突两个方面,“国家理由”均已压倒宗教忠诚而占据优势。”这一情形的出现(     
①缘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②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③体现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④有利于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利坚民族”这个概念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美国政府所认可,在美国社会也不被广泛使用,“国家、联邦、人民”才是其常用语。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可谓一种“民族想象”,概念可以追溯到一百来年前,孙中山让其在中文世界变得人所共知。孙中山认为美利坚民族是融合了不同人种和人群的单一民族,值得多民族的中国借鉴。共产党人受马列主义民族观影响,认为美利坚民族构成是多元的,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南京国民政府将民族主义、美利坚民族等符号加入教材课本中,一些支持国民党的知识分子也提倡学习美国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则支持共产党的看法。国共双方的民族说都旨在凝聚国民,实现中国独立,但从效果来看,共产党的主张迅速获得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支持。

——摘编自励轩《想象的符号: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及其演变》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概念到底是舶来品还是本土产生,学术界看法不一。无论是梁启超、孙中山,还是斯大林,均无法准确描述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展开全面反思和修订,尤其是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定义提供了崭新思路。随着源于西方的族群概念的传入和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民族概念的中国化探索更加深入。2005年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一词进行了新界定,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摘编自胡兆义等《现代“民族”概念的中国本土化及其“多元一体”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美国的自我民族认知相比,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对美国“民族想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形成对美国“民族想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成现代“民族”概念中国本土化的因素。
2024-05-1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30年战争于1648年结束后,现代国家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政治家们承认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但是新的体系并没能真正阻止战争,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150年后,极具毁灭性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了19世纪欧洲神圣同盟以及欧洲均势的建立。然而,19世纪的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出台,反而导致了各自利益和欲望的增长。

——据刘成《和平学》等整理

材料二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与大型武装冲突统计表(1986-1999

区域大型武装冲突的数量安理会关于大型武装冲突的决议数量安理会决议的比例(%)
非洲241354
美洲5240
亚洲22418
欧洲9778
中东11655
总计713245

——Peter Wallensteen《Understanding Conflict Resolution》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拿破仑战争”前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化。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各种和平会议以及关于战争的国际禁律”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评价联合国安理会制止大型武装冲突的作为。
2024-05-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 )历史试题
9 . 都铎王朝时期(1485年-1603年)的英国政体性质十分独特。一方面都铎王权空前强大,呈现出明显的君主专制倾向:另一方面,都铎诸王基本上是遵照“政治程序”行使其统治权的,处处表现出明显的法治特征。原本根本对立的专制和法治不合逻辑地共存于都铎政体中,形成奇特的“都铎悖论”现象。这一悖论存在的合理性在于(     
A.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时代任务B.英国议会传统对王权的有效制约
C.满足资产阶级革命的迫切需要D.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竞争共生
10 . 1853年,俄国以争夺东正教“圣地”为名,入侵奥斯曼帝国。随后,英、法与奥斯曼签订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对交战各国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在战争初期暴露出的问题引发了文官制度改革
B.战败使沙俄面临空前危机引发政府着手废除农奴制改革
C.战后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D.战争是对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冲击和挑战
2024-05-14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