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民族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安置降附的诸族人,唐朝一方面在各族原居住地设羁縻府州安置,另一方面在原边界州内设置侨置州县,以管理内迁各族人口。周边诸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内迁以后大都改以农业为主。这一方面是唐朝有意引导,另一方面是受内地农业生活环境的影响。唐朝统治时期不断地把周边少数民族人口迁往内地,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与汉族杂居,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之中,经济文化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共同的经济生活。杂居民族在共同经济生活中,形成共同语言,通常是以多数人的语言为共同语。同时,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也逐渐改变慢慢地趋向一致。

——摘编自史念海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

材料二   19415 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主张“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而奋斗,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1949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后来,这些内容被归纳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2022-04-14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历史押题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王朝的统治者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但两个朝代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同,从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唐朝把少数民族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中夷狄和汉族是平等的,唐王朝对归顺的蕃将信任有加,使其护卫禁宫,并与皇室通婚。而宋朝却恰恰相反,“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深入人心,虽然在名义上给予高官厚爵,但实际上还是防范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必须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因此和亲政策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到了宋朝却没落。宋王朝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力远不如唐王朝,只是名义上的敕封,只要在名义上向宋王朝臣服即可,没有实质性的管辖权。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一些创新,比如用议和的手段和赏赐岁币的方式换取少数民族的称臣或停战,来得到暂时的安定。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探索(部分)。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

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1965

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1990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

2000

中央政府在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摘编自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机构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商朝。作为负责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和边疆机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萌生、完善和规范三个时段。商朝中央设置“宾”,掌诸侯朝觐。秦朝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中央继续设“典客”,并以长城为主,设置了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边防体系。隋朝沿袭秦汉羁縻制,任用当地民族首领为羁縻郡、州长官,轻徭薄赋,允许以土产代纳租税,进行相对宽松的统治。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帝师和宣政院机构。明朝委派流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朝边政最先是着力完善国家行政建制,派军队驻守边疆,监督与管理并发展边疆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谷家荣《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民族问题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问题。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探索阶段,不仅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而且大大调动了少数民族抗战积极性,为之后该制度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党提出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并作为民族工作的基本政策。其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探索我党自己的民族区域自治方式;第二,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第三,创建民族自治政权。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抗战时期。

——摘编自刘娜《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族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和意义。
4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两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而不强求划一。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联姻等。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摘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并谈谈你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认识。
2022-03-1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凌源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魏晋时期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

——《隋唐五代史论集》

(隋朝)把官吏的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汉朝、魏晋、隋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须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特点。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的四幅图片,指出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
2021-01-2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材料三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四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华盛顿时间2008年10月3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决定向台出售总价值64.63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2008年10月21日,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以厦门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的身份来台进行学术交流,在参访台南孔庙时,遭到绿营支持者的暴力攻击。

材料五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了会谈。胡锦涛强调,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扩大基层民主,我国通过了哪些法律文件?

(3)据材料三归纳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举近代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

(5)结合材料五,分析两党历史性的再度握手充分印证了国共两党当前共同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017-08-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一边倒”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20世纪末,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未,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等都推动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达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疆地区的开发始终是清政府的重要日程。清政府在新新疆设官驻兵,建立军府体制,以伊犁将军总辖军政事务。为尽快改变北疆耕垦乏人的状况,清政府组织周边省份农业人口向北疆迁,对应募者实行官费资送,发给口食、铁锅等生活用品,并代雇车辆。为了确定屯址和安户规模,先后派出多人查勘新疆多地,再按地土广狭,水泽大小酌定开垦规模。乾隆二十年,清政府修复了巴里坤南山水利,为保证“乘时修理”,又从内地调去工匠物料,责成新疆官员筹办铁厂。清中期,北疆铁厂生产的农具于保证本地之外兼供南疆部分地区。

——摘编自华立《清政府与新疆农业开发——兼谈国家政权在边疆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形,毛泽东就提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1952年,党中央要求各级政府应当“帮助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有计划地培养当地的民族干部”,并发动青年共产党员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从1951年到1962年,党中央陆续通过了一系列针对民族贸易地区和企业的照顾性政策,还派出了多支医疗卫生工作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免费治病,赠送医疗器械和药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作出了关于民族教育的方针、任务、内容、经费、语言等基本问题的原则性规定,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摘编自沙吾列·依玛哈孜《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支援边政策与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新疆开发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开发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4-05-2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价值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

——摘编自彭波新《新中国70年外贸发展:从小兔到大象》

材料二   1978年之后,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剔除汇率等因素,当年出口实际排名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79—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中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摘编自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及其国际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