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76次组卷 | 5卷引用:第四单元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单元测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 . 史料一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史料二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共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中国青年报》

史料三 2005年5月,国务院第八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来明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23-08-18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之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堂例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地区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10-1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非交往在唐代的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材料二   第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异同点。
2023-10-18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写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实施前提。

史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需要,是基于国情实行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2022-09-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1)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中国国民体质羸弱,被讥讽为“东亚病夫”。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此后全国掀起了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七十年来,我国运动员在各类国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695 个,创超世界纪录1332次。涌现了一大批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英雄事迹。体育健儿们发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书写了“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佳话。七十年来,我国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体育友好关系,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2万亿元。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   体育是影响和凝聚美国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美国文化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和载体。美国人对许多问题政见不一,难以达成共识。资深媒体人哈里森·瑞里就观察到,“美国人在社会中已经分崩离析,经济上压力重重,道德上无所适从。如果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的话,就是体育了。 ”一位文化学者甚至认为美国实际上是一个“体育共和国”。

——摘编自徐国琦《试论体育视角在美国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成就,分析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体育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作用。
2024-02-02更新 | 36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夜,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一边倒”的主张,……如果不表示这样鲜明的态度,就只能使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社会中得不到任何有力的支持而处于自我孤立的境地。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196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第二中间地带”的构想,发展同西欧国家正常关系,抵制美国对我国的扼杀。这把我国对西欧政策提高到战略高度,并收到显著效果。戴高乐将军不顾美国的压力正式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震惊世界,被西方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这有力推动了我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发展。……1972年我国同西德建交,中英、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第二年西班牙同我国建交。至此,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欧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摘编自蔡方柏《中欧关系70年》

材料四:中美关系的改善经历了曲折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对华采取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从国际反霸斗争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与美国和解的战略决策。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双方经反复磋商,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联合公报》,中美和解之门终于打开了。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摘编自李勇主编《全方位速读系列:世界历史》

主题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材料五: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材料六: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材料七: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主题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材料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自顾保国《新时代新发展理念要览》

材料九: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想中,有三对关系非常突出。一是重“威”不重“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二是以“义”为先,“义”“利”相兼。 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三是促“合” 反“分”。强调要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朋友国”,在“和而治之”基础上共建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赵可金《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对周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围绕这些重大课题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国际背景。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哪些外交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六七十年代促使中国与西欧关系改善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6)据材料五、六,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7)根据材料七,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主要目的。
(8)依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想。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0)依据材料八、九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1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3-10-02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14·选必一第1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9 . 民族观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封安波《论20世纪初华夷观向近代民族观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经历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第一阶段:从党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转型及发展。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伟大实践。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民族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派的民族观在思想和法律上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观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的体现?。
(3)据材料二,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为实现民族政策,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政治和法律制度探索?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材料四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