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7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认为,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名为“天下”的中国世界秩序,朝贡制度是其核心,中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朝贡关系。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从周边的朝贡国家的视角来看,寻求贸易机会是朝贡的主要动机,但这种贸易关系并非以贸易平衡为目标。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训》中嘱咐后世子孙不得“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朝贡国根据自己对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动。朝贡关系是中国天下秩序的体现,属于天下法运行的外部表现。

——摘编自牟文富《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

材料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但继承了基督教世界的排异性理念,“国际法律体系便变成白种人的俱乐部,非欧洲国家只有证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国家,才能被挑选进入这个俱乐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与之建立条约关系,扫除对华贸易的障碍。条约关系各国将外交视为“有武装实力的思考”。各国列强单方面攫取种种特权而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则片面承担了大量国际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材料三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内涵,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也超越了强国必霸、大国冲突的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窠臼,实现了对国际关系发展规律的创新认识和升华。

——摘编自张清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交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相比,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同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2023-03-06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民族观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的华夷观逐步向近代民族观转变。革命派初期的反满宣传蕴藏浓厚的华夷之辨色彩,后来则提出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观念。这种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大价值:在中华民族内部,满汉一家、五族共和等主张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强化了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认同;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中华民族及中国国家的定位逐步建立在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上。

——封安波《论20世纪初华夷观向近代民族观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观经历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第一阶段:从党1921年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转型及发展。抗日战争中,各民族所面临的共同的生存威胁和共御外侮、保卫国家的共同斗争经历,使各民族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华民族观的伟大实践。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民族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派的民族观在思想和法律上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观转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重大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全面苏醒的体现?。
(3)据材料二,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为实现民族政策,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政治和法律制度探索?
4 . 中国曾经辉煌,也曾饱经沧桑,当今中国已经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世界大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二战临近结束,美国同苏联的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显露。战后,美国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目标,霍普金斯表述过这一目标:“努力利用我们的外交力量,推进和鼓励民主政权在全世界建立。我们不应当害怕向世界表明我们的立场,即要求世界上的人民都享有建立一个真正民选政府的权利。”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   “中国外交必须坚持传统价值人与人的交往,国与国的交往,谁都不喜欢对方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更好体现平等相待、和而不同、诚信正义、立己达人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外交的胸怀和气度,给国际关系带来新风范、注入正能量。

——《人民日报》2014123

材料三   “中国梦外交”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战线上的体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线的指导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国内实力增强、政治文化进步的成果,是引领当下和未来中国走向世界的智慧。它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格局,中国外交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伴舞向领舞跨进。

——刘德林《“中国梦外交”的格局与智慧》


(1)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际形势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该形势下,新中国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面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新中国做出了哪一决定?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坚持传统价值”、“崇尚和谐”而提出的外交原则,并概述在该原则指导下,新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及其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梦外交”在十八大后“向领舞跨进”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综合国力与外交间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管理策略及应对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灵活性、适用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代中央王朝所奉行的“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根本准则是君权至上,故所谓“天下一体”,也皆为王土王臣,所谓“因俗而治”,不过是给各族统治者以本民族习惯方式继续压迫本族人民的特别代理权。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族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推荐自己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和民族自治地方事务的权力。

——摘编自李贽、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制度创举》

材料二   在澳门,96%是中国人,2%是葡萄牙侨民,1%以上是葡中混血儿。然而,由于中文不是官方语文,占人口多数的中国人不能在正式场合使用中文,难以同管制机构沟通,更难以担任政府公职或得到地位提升。澳门的司法系统也完全依附于葡萄牙司法机关,加上多元的法律形式,形成了澳门法律多而杂、体制不合的局面。

——李英《澳门平稳过渡的三大难题与对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治理价值上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回归前澳门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分析其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为推动澳门发展所采取的方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国家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策略。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