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多边外交的实践相对有限,但也不乏成功的范例……1955 年后,一些原来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的国家开始对中国驻外使馆人员表现出友好的态度。1949~1954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国家仅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国家,而到1959年底,尼泊尔等11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至 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建国初期18个增加到49个……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

材料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将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制定内外战略策略最根本的依据。邓小平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体现,国际交往主要是以合作为基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江泽民则强调“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中国“不仅要发挥亚太地区重要大国的积极作用,更要争取成为国际社会‘指导委员会’(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机制的关键成员,在‘有理有利有节’和斗而不破的策略指导下,渐进地和有效地推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使之更加符合多数国家的利益和人类的方向”。

——摘编自张涛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选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多边外交成功的范例,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基础,并说明中国多边外交发展的方向。
2 . [中法关系]

材料一:1962年2月,法国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埃维昂协议》,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从而也为同中国发展关系扫清了道路。这时,美法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已全面展开,美苏为阻止法国和中国等国家掌握核武器,维护它们的核垄断地位加紧勾结……

1963年10月底,戴高乐派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埃德加·富尔费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到中国进行半官方的了解情况的“旅行”,受到中方的热情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都会见了他,并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使他“深受鼓舞”。通过这些接触,双方发现它们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着一致或相近的立场……1964年1月,戴高乐总统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两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法国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摘编自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存在的“一致或相近的立场”,并简析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建交对中国的影响,并谈谈中法关系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初的几年是一个困难期:一方面,共同敌人的消失使得美欧联盟陷入危机,另一个方面,欧洲形势的不确定性又要求双方不能立刻分道扬镳。这一复杂形势促使美欧在为北约的前途寻找到解决方案之前继续保持总体上的合作,以便利用冷战胜利的有利局势,尽快将中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共和国纳入西方轨道,确保欧洲大陆的稳定,同时促进西方文明对世界的整合,从而实现欧美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赵怀普《论冷战后美欧关系的调整》

材料二   1994年至2002年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阶段,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如政治上构筑重要的沟通渠道,经济上达成双边协定,不断增加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而2003年以来,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出现愈来愈多的共识和共同利益,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这是中欧关系中的重大转折。2023年,习近平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中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解体后美欧同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欧洲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2024-06-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柞水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练考(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外交被视为外交工作一翼,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这一时期文化外交实施“一边倒”政策,民间文化交流作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重要手段表现活跃。由于国内外形势严峻。此时文化外交以政治与革命为中心。以宣传中国革命成果为主要目标,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文艺演出、杂技等单向对外宣传。到六十年代中期,文化外交一度停顿。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外交进入新时期,成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外交并由政府统筹,交流对象遍布世界五大洲。交流渠道不仅有官方,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参与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到20世纪末,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际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进入21世纪后,文化外交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后的第三根支柱,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外交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未,文化外交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等都推动了中外高端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作为建设平台,更提升中国文化领域开放水平、努力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达共同体。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发生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小学完全免费,有关费用由地方和国家通过税收承担。由此,法国确立了初等教育改革的三原则:义务、免费、世俗化。为了坚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感,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在推行教育世俗化改革的过程中,费里还努力加强师范教育,提高师资水平,规定只有获得考试合格证书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羧。与此同时,费里政府还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使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

——改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我(戴高乐)的计划在于把法国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美国的指挥下所奉行的欧洲一体化中摆脱出来,……在于同每个东方集团的国家首先同俄国(苏联)建立缓和国际局势的关系,然后建立谅解和合作的关系,一旦时机到来,对中国也是如此;……但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一步步地走下去,每个阶段都要和总的趋势合拍……。”1963年苏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后,戴高乐不顾美国的阻挠和反对,即派代表赴华谈判法中建交事宜。1964年1月,毛泽东向来访的法国议员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反对大国欺侮我们。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使两国在商业上文化上互相往来。经过谈判,中法两国政府于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程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二战后,国有化被认定为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1944年,成立法国电力公司、法国天然气公司、原子能最高委员会等组织。1945年,规定法国航空公司的股票所有权移交给国家,对金融行业也实施了国有化。1946年底,法国政府在企业的股权已经超过了一半,国有企业在能源领域的比重高迭90%,在金融领域的比重接近50%。“国有化”形成了规模优势,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当时,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为了减少原资本家的损失和安抚资本家的心理,法国政府规定给予国有化企业原资本家补偿金,并将企业管理权交给资本家。

——摘编自唐逸如《国际金融报》(2015年08月24日第22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教育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列举近代西方大学教育的发展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法建交的历史意义,并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相关史实说明战后国际政治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发展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就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谈谈你的认识。
2024-06-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远航东南亚、东非等地,到访了 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给这些地区带去的不是火与剑,而是和平与友谊的种子,留下了友好交往、传播文明的佳话。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不愿意再看到战争,更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梅菲斯特”,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也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中国人民应当也能够更好地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各国共同繁荣的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把中国描绘成“梅菲斯特”的想法是一种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时代中国外交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看来,法国若要在世界上重振雄风、再现辉煌,就必须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法国对现存秩序提出挑战,试图冲破两极格局,跨越对立联盟谋求大国地位。……与此同时,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苏联阵营中的中国与法国有着相同的处境,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日益提高,反苏情绪严重。1964年1月27日,法国冲破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伊始,世界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密朗特总统认为,冷战结束曾经被视为借中国抗衡美苏,保留提高法国大国地位的政治战略目标不复存在。相反,西方价值观在东欧、前苏联地区的得势使法国一部分相信西方价值观应主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法国对华进行制裁,中止了法中政治对话和高层往来,冻结了两国军事方面的合作,纵容反对中国的活动。1995年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2002年连选连任。希拉克在任期间曾四度访华,是与中国保持最密切接触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他致力于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共同责任精神”,宗旨是“和平与进步”。中法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志成、袁婷《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中法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法关系变化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少数民族专章设传、系统开展民族书写,始于《史记》。司马迁认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司马迁将匈奴等他族传记归入“列叙人臣事迹”的传目之下,赋予了少数民族以等列天子臣民之身份,彰显了司马迁对于民族一统的向往……“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掠人民畜产甚多”“骠骑仍再出击胡,获者四万。是岁费凡百余巨万”,可见司马迁既反对其他民族对汉朝的侵扰,亦反对汉朝对这些民族和地区的用兵。

——摘编自刁生虎、王欢《〈史记〉民族书写与司马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费孝通则认为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费孝通与顾颉刚研究观点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观点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代相比,清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出现了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就是交往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则正在逐渐削弱。清朝统治者对这一变化的认识十分模糊,仍然长期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从而使自己在对外交往中日益被动。不过,由于“康乾盛世”国力强大,清朝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都进行了坚决反击,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小国的关系,尤其是与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和越南(安南)的关系,显然影响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僚。1950年,当他们自己刚刚建立起政府之时,就毫不犹豫地派出了一百万志愿军援助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他们坚定地站在北越的一边,而在后来北越对越南和美国人的战争中,他们向北越提供了巨大的援助。……在对外方面,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打成了平局,在日内瓦和万隆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初期对外关系呈现的特点,并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统治者对外国的侵略行为……维护了国家版图的完整”的相关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背景,并说明中国在这两次会议上“扮演了大国角色”的突出表现。
2024-05-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