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东晋有侨州郡县制度,如在京口境内设南徐州和南兖州、广陵界内设南青州和南豫州、襄阳境内设秦州和雍州。侨人不列入当地户籍册,以别土著。此举旨在(       
A.开发江南经济B.安置北方流民
C.打击南方门阀D.加速民族交融
2024-03-21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A.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B.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
C.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D.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
2024-03-06更新 | 13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4届高三3月份高考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王阳明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县制,将其重新纳入国家行政力量的管理范围,把游离于国家统治之外的流民纳入管理,这一做法(     
A.提升了基层民众的道德修养B.削弱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抑制了基层动乱的生长空间D.实现了当地社会的稳定
2024-01-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曾说:“凡街市乞丐、无业游民,收入院中,教以浅近手艺,至艺成足以自养而后令去。不徒养之,而又教之。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据此可知,其社会救济思想是(     
A.富国养民B.振兴实业C.勤俭备荒D.以教代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 1962年在广西宁明县那堪迁隆出土的“迁隆州印”土官铜印。铜印为正方形,扁条形钮,印文为篆书“迁隆州印”。背面左刻“迁隆州印”,右刻“永历二年三月□日礼部造” (注:南明永历二年,即清顺治五年) ,上刻“永字七百二十号”,均为楷书。


材料二   清代,在土司统治地区全面进行“改土归流”,土司地区的主要官职由汉人担任,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较大土府、州、县、峒,相继被裁革,由清王朝派遣流官进行直接统治。

——摘编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

材料三   “木铎徇路”源于《尚书》的记载,象征着王者布施政教的治世图景。明太祖创设木铎老人制,将之纳入了明初基层治理的布局当中,清朝进一步将木铎徇路视作彪炳朝廷治道的象征加以构建,使得“木铎”成为广泛分布乡间的风教人员。“木铎”职司巡行宣诵政教谕令,其制先后与里甲、乡约和保甲等体系结合,逐渐形成“徇道宣诵”与“坐堂讲演”相维的运作形式。木铎老人身兼“政”与“教”、“吏”与“绅”等多重身份,他们流动的宣教方式可深入乡间闾巷,弥补学校等施教系统难以涉及的范畴,进而与乡约、宗族等媒介共同构成一套分层连动的政教下渗体系。

——摘编自杨念群、孙岩:《谕众劝俗:木铎制与明清乡里社会的政教实践》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则史料对研究广西地方治理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实施木铎制的制度依据,分析木铎制对基层治理发挥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明朝浦江郑氏家训规定: “家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 “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会众罚拜以愧之。不悛(悛:悔改),则会众痛笞之; 又不悛,则陈于官而放绝之”。该家训(     
A.背离了政府的教化要求B.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的冲突
C.反对官方插手家族事务D.渗透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2024-01-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东汉以前,发表乡论的主体多以“乡里、乡邻、乡党”等模糊语言来指代;但到东汉后期,不仅有了明确把持和垄断乡论的人物,乡论的内容也突破了乡里的人和事,开始议论东汉王朝的政治,甚至把矛头指向皇权。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中央决策机构异化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地方豪强势力崛起D.庶族地主地位提升
2024-01-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于1889年、英国于1908年就颁布了相关的法律确立养老保险制度,而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得较晚。20世纪初,美国没有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建立起一个由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而是由地方上的州和市为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计划。联邦政府实行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于大萧条时期,以国会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这部法律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障和未成年人保障为核心内容,对老年、失业、伤残、死亡和遗属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津贴,强调应当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联邦政府和州及地方政府的职能。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美国得到确立。

——摘编自曾益《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及应对策略》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的统筹比例较高,而待遇标准相对较低,在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推动下,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都向选民做出提高社会福利的承诺,以此来拉拢选民,其结果是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攀升。60年代福利的过快增长,为70年代以后社会保障的支付危机埋下了隐患。社会保障制度被作为政治工具,是西方的政治制度造成的。

——摘编自王虎峰《养老金生产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启示。
9 . 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B.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D.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