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宋代的乡、耆、都保等乡村组织被赋予了催征赋役、维护治安、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它们也被乡民看作是国家的代表。宗族内的规约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据此可知,宋代(     

A.基层管理组织呈现多元化特征B.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强力渗透
C.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较完善D.中央治理和地方管理有效结合
2 .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党向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的实行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
C.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要D.社会治安环境的不断优化
3 . 宋代户籍制度中的主客户以有无常产、是否承担国家税役负担为划分依据。乡村主户又根据土地、财产等物力的多寡划分为五等,三等以上的富裕户占主户10%左右。客户比例大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此现象(     
A.促成土地租佃制产生B.加重了客户的赋税负担
C.加剧当时社会的动荡D.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
2023-03-23更新 | 543次组卷 | 8卷引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从宋代开始,贵贱与贫富脱离开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门第大族的支配和庶民专业的贵贱之分。在科举制与政权的紧密结合下,读书人居于最高贵的位置,他们不认为贫穷涉及道德问题,甚至甘心安于清贫。而这个阶段,社会积累了相当的财富,随之带来经济思想层面的变化,而贫民作为一个阶层首次被政府所“发现”。宋政府开始尝试制定一些长期济贫的政策。由家族或政府创立的非宗教的感善组织开始出现。这些感善组织与以往的宗教感善组织有很大不同,着眼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范仲淹本人出身贫寒,读书时每日只能以粥果腹:富贵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只有在宴请宾客时餐桌上才会出现多种肉食。他的改革方略也包含着"厚农桑,"减徭役,等降低社会底层贫穷程度的措施。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及其后人以自身力量体恤族人,以家族纽带解决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的尝试。抛开巩固宗族的目的之外,是对政府济贫政策的支持。因此,义庄也受到了政府的欢迎、支持和保护。

—摘编自百度百科《义庄》

材料二   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而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产业工人的出现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英国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在保障项目方面包括了从生、老、病、死、伤、残,到各种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为最大程度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公民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的与公民收入相联系的保障,坚持公平为第一原则。公民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更换顾主,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高税收、高消费、高福利基础之上的,由政府作为支配主体,提供大量资金。

—摘编自朱敏《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氏义庄产生的原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陆贽说:“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积谷备荒B.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C.民间借贷活跃D.救济制度较为完备
6 . 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异化”主要是指
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B.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
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
2022-06-21更新 | 976次组卷 | 16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宋朝,儒家学者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乡约成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方式,如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明朝后期乡约则由政府推广,主要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乡约的变化反映出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皇权加强达到顶峰
C.儒学的世俗化趋势D.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8 .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ー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从城市到农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宗族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B.乡村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
C.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D.基层社会治理的日趋严密
9 . 唐文宗时,中书门下专门向皇帝奏请,要求刺史凡离任--月后,委派各州上佐,即长史、别驾或司马、录事参军,“各下诸县,取耆老、百姓等状”,即听取乡族势力对离任刺史工作的反映。这一举措
A.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D.强化了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10 .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该规划表明当时齐国
A.农业经济高度发达B.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细致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按职业管理社会各阶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