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初.英国城市“日益严重的饥饿、贫困、健康、法律和秩序的问题,使地方政 府陷入难以忍受的极度紧张中”。1829年.伦敦大都市警察厅在伦敦正式创建,标志着英国近代警察制度正式诞生。1835年的《市自治机关法》责成每个自治市从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员中选出一个市治安委员会.指派足够数量的警察负责城市治安秩序。新警察被赋予了多重角色:打击犯罪的战士、和平秩序的保护者、福利机构及道德牧师:还充任起道德居间人,界定高尚与粗鲁或不体面的范畴,并担任邻里生活的仲裁者.都市公共空间的管理者的角色。警察机构还从组建之初就采用了“赞同式警务”,用“威望”而非“权力”来武装警察。 迫使他们要依靠民众的支持来执行警务。“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伦敦警察在控制民众骚乱中的确成绩卓著”。“凡英属或曾是英属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其警察制度莫不受到英国 的影响”,新警察制度传播到法国等国。

—— 摘编自刘锦涛《试论英国创建近代警察制度的历史功效》

材料二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首次将近代欧美的警察制度引进中国.建立了近代中 国第一个专门的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总局设有士绅充任的会办一人,议事士绅十余人,总局的最高长官总办也是由议事士绅公举。该局后被清政府勒令废除。1902年,袁世 凯在天津设立的天津警察总局,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清政府下令各省仿照直隶普遍推行新式警察,“不准视为缓图,因循不办”。但绝大多数的督抚只是虚应故事。直到清亡前夕, 各地方警察制度的差异仍然较大。晚清警察最初的制度定位过度强调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忽略了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摘编自刘琳璘《清末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警察制度创建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英国警察制度与晚清警察制度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时期,官府在基层的政令传播依托乡里制和什伍制,政令传递至基层后,借由“乡啬夫—里典—伍长”的官方传播序列直达乡里的家家户户。西汉时期,从刘邦与父老沛县起义、与父老约法三章,再到汉武帝感悟壶关三老书,西汉帝王素来重视父老,这是因为父老的背后是广大民众,尊重民意才能长治久安。因此,西汉官府有意优抚三老、力田、孝悌、父老等民间权威人士,使其成为政令传播中的民间领袖。东汉时期的乡里政令传播机制延续了西汉时期的基本面貌,只是通过增派外部掾和规范民间领袖的措施对传播机制进行了微调。东汉官府增派外部掾和规范民间领袖不单单是政令传播机制的调整,更是对基层治理队伍的整肃和对基层秩序的匡乱反正。秦汉以降,三老等民间领袖虽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乡里政令传播机制业已成熟,后世诸如宗族、富民、士绅等群体纷纷化身为民间领袖,发挥着乡里政令传播中的桥梁作用。

——摘编自王越《论秦汉时期乡里的政令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乡里政令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乡里政令传播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秦汉的全面体制之后,魏晋时期的邻长、里长、党长还具有“义兴讼息”的功能,乡官此时还具备理讼的职责;隋代也曾短暂地赋予乡正以署理辞讼之权;随后基层事务大多转化为里正负责,基层治理体制不断下延,秦汉以来什伍体制的延续,至北宋中后期与明清时期实行保甲制。另一方面,虽然基层治理体制向下延伸,加大对基层社会及其基本单位“家庭”的控制,但县以下原本有关听讼、解决纠纷的职责则不再明晰。原本里正的各类职责之中,只有“检察非违”在涉及词讼与纠纷解决,其余大多为行政性事务。但“检察民间善恶”之后,里正须“以告监官”,反映出里正并不是官职,有明显的差役的特征,丧失了原本乡官所具备的纠纷解决功能。宋代耆长仅负责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从元代开始的社长,以及明代的老人则是法律规定,拥有基层调解民事纠纷的权力。

——摘编自杨晔《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1908年,清朝颁布了《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人口满丑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自此开始,中国首次出现乡镇自治。到民国初期,乡镇自治、民主选举和公务员制度等西方现代治理观念与手段逐渐深入,国家权力在推进基层自治的过程中成功扩张、乡镇基层组织逐渐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而原本在帝国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方乡绅与家族组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地方乡绅在清朝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大量向城市转移,以期在动荡的社会中获得政府的保护,所以乡绅阶层在农村慢慢消亡了。从20世纪初开始,家族组织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而陷入解体之中,现代国家的成长打破了家族组织的权威以及合法性基础,家族自身的血缘性和封闭性受到流动的社会威胁,丧失了其生存能力。

——摘编自毕鸿昌《中国古今农村基层治理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至明代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基层治理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2024-04-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元朝按职业划分户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沿袭元朝,但有了很大弹性,比如属于匠籍的匠人,实行轮班制,每三年一班,每班无偿服役三个月,其他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到明朝中叶,又改轮班制为银钱代役。明朝匠籍制度的变化(     
A.表明手工业繁荣B.有利于阶层流动C.源于皇权的加强D.取消了人身束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自尔渐久,人安其业,丘垄坟柏,皆已成行,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从而产生了“白籍”。“白籍”是“侨人”的身份证明,凭白籍可以不向官府纳税服役。这必然会加重江南土著居民的负担,影响国家财政的收入,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土断”以画一户籍,将“侨人”纳入课户之中,势在必行。咸和二年(327年)尚书令沈约进行“土断”,变“侨人”为土著人户,编入当地闾伍之中,整理出来的户籍被称为“晋籍”。此籍既并精详,位宦高卑,皆可依案,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可见,“咸和土断”是一次相当彻底的土断。

——根据万绳楠《论黄白籍、土断及其有关问题》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咸和土断”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和土断”的积极意义。
2024-03-26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代,高祖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后抚恤战死士兵成为常制;文帝下旨“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以上、孤儿九岁以下,布帛米肉各有数”。这些举措(     
A.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构建了优抚赈济体系
C.体现了汉初的农本思想D.促进了国家走向强盛
7 . 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     
A.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B.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
C.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D.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
2024-03-06更新 | 17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
8 . 两汉时期,发端于土地崇拜的社神作为福佑一社百姓的保护神,受到乡里民众的普遍信奉和虔诚祭祀。春社与秋社是民间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一般由里正担任社的首脑,直接掌握里民的社祀活动。这反映了当时(     
A.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民间信仰受尊崇儒学冲击
C.政府致力于正俗化民D.里社合一服务于中央集权
2024-02-2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各个县的善堂、善会少则有十多个,多则有五六十个(还包括义庄在内)。这些善堂或义庄往往拥有数百亩乃至万亩以上的土地。地方士绅与广大的工商业者是江南地区民间慈善活动的中坚力量,不仅有富裕阶层(如大地主、大商人、作坊主等),还包括了伙友出身的普通劳动者。江南地区的善堂、善会重视道德教化,设立恤会、儒寡会、清节堂等专门机构。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

材料二   1899年,《申报》载文指出有公益者为社会,无公益者非社会,故夫一社会之中通力合作,守望相助,并认为西方国家开矿、筑路、博览会均为公益之事。张謇于1904年开始在南通创办了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等慈善机构,还兴建了医院、贫民工场等公益机构。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所列自治事项大都与公益相关,如学务、卫生、农工商务等。很快,一些善堂、善会的董事利用所掌握的自治之权,竭力扩充新的公益活动,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摘编自曾桂林《从慈善公益:近代中国公益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2024-02-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救亡图存首在兴民权,兴民权首在地方自治成为晚清社会共识。1907年清政府民政部在京师试办地方自治,并告示称尔等须知地方自治系国民应享之权利和义务,将来公开国会,选举议员,均以此为基础1909年清政府颁布《自治研究所章程》,要求各省城及府厅州县各设一所,所长由公举士绅担任,具备选民资格的人可以成为学员,主要学习各国法律、地方自治章程等;此后清廷又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等,主要涉及学务、卫生、道路工程、农工商务、善举、公共事业等。1910年底,直隶、湖北、湖南等省培养的自治学员在三千人以上,四川更是在万人以上,晚清地方自治初具规模。

——摘编自樊实秋、吕渊《晚清现代化进程中的地方自治》

材料二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选举法》,规定乡镇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出现了村民自治,并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1982年宪法第一次确认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1983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实行村民自治的思路。19942月,民政部发布的《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指导纲要(试行)》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的村民委员会民主制度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998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全面展开,民主形式更加多样,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摘编自杨原、刘玉侠《新中国成立60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村民自治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推行地方自治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村民自治的特点。
2024-02-24更新 | 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