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0-18更新 | 276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的社会救助]

材料   长期的战争破坏,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上有数以千百万计的人遭受着贫困、饥饿、瘟疫和死亡的威胁。

面对严重的局面,党和政府对灾民的救助问题给予高度重视。1949年11月内务部召开会议,提出“节约救灾,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的方针。同年1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指出“生产救灾是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死问题,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灾区巩固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明年大生产运动、建设新中国的关键问题之一”,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应给予灾民或合作社一部分贷款,并拨出一部分救济粮扶助灾民生产自救”。1950年1月6日又发出《关于生产救灾的补充指示》,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对救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开展生产救灾工作,采取措施帮助灾民度过灾荒。1950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董必武为主任,包括内务部、财务部等部委的中央救灾委员会。4月24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讨论建立社会救济福利制度,采取何种救济方法等问题。会议确立救济工作的方针: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自救自助为基础开展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

——摘编自任松峰《新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救助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德、美三国福利国家建构过程中的社会规约功能对比

福利国家的社会规约功能英国德国美国
典型实践的时间段16、17世纪工业化前,惩罚(体罚等)与社会救济并重,1601年的济贫法实施也伴随着明显的社会规约实践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快速工业化过程20世纪中后期,福利国家建设加速期
目的缓解商贸活动、圈地运动所带来的人员流动问题以及城市贫困等社会问题回应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与社会民主党势力不断壮大的政治问题实现对底层社会和少数族裔的有效社会规约
对象城乡社会流动与社会贫困,城市治安问题等阶级矛盾与无产阶级政党社会纵向分层与种族分层
方式与手段强制性工作,惩罚与社会救济并存,依据新旧济贫法实施政治上打压与福利收买并用,依社会保险立法实施强调工作伦理,强化社会共享价值,即自力更生等自由理念;有限的、分散的救济政策
效果缓解了社会问题,大量供给工业化需要的廉价劳动力对工人阶级实现了分化、收买与整合;分化了德国左翼政党势力对社会贫困和种族问题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控制

——摘编自陈兆旺《通过福利国家实现的社会规约与国家治理——基于英、德、美三国实践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1949—1956年是传统福利制度的创建阶段;1957—1983年是传统福利制度的发展阶段;1984年至今是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转型阶段。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与改革历程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密切关联。随着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职工福利、民政福利的改革和社区服务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范围得到拓展,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会福利的社会化特征日渐凸现,传统福利制度经历制度重塑并向现代化福利制度模式转变,即一个以国家、集体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新的增长点,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福利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宋士云《新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德、美三国福利国家建构过程中社会规约功能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90年颁布《住房法》等,开始实施一些引导性政策规范住房问题,地方政府为部分工人提供性价比较高的公共租赁住房。从1919年《住房与城镇规划法》开始,英国要求地方政府直接建设公共住房。但这一时期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大举介入住房市场仍存在质疑,政府直接建房的规模并不大。1945年后,英国政府全面介入住房领域,实行由国家直接供应的公共住房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住房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逐渐减少政府对住房供应的直接参与。从1979年开始,撒切尔政府对公共住房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全面退出住房供应,严格限制各级政府修建和供应公共住房,并通过颁布1980年《购买权法》等法案,大力推行公房私有化。2003年起,工党政府在继承部分自由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公共住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2004年《住宅法》就如何确保建造足够的低收入群体买得起的社会公房作出一系列的规定。

——摘编自洪亮平何艺方《英国住房保障制度与政策评介》

材料二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把保障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甚至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公租房制度逐步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从1991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值达3亿,城市人口比重净增了20%以上,这就带来了住房问题的挑战。中国现有的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以最低收入家庭和有一定货币支付能力的中收入家庭为主,而在社会人口结构中占主要部分、以“夹心层”群体为主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和利益诉求,却一直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盲点。通过提供可循环的、租金相对低廉的过渡性住房,大范围地解决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需求,避免因收入差距拉大、商品房价格高企不下等原因,导致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的形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摘编自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公共住房政策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租房制度变迁的动力。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公租房建设的建议。
2024-0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国家允许市镇在自治范围内决定市镇事宜,甚至给予其政治实验的权力。地方分权改革后市镇自治权力加强……市长作为地方的实权人物领导地方自治,抵御着来自其他层级政府的干预。……法国市镇自治仅是市镇从其他层级政府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市镇作为整体相对于外界控制而言实现自治。但市镇内部治理中地方精英将民众排除在外,这种自治对民众来说依然是集权,只不过集权的主体由中央政府转变成地方精英。地方集权之恶远甚于中央集权,精英集权既阻碍中央的调控与监督,又阻碍地方民众的知情与参与。

——摘编自武贤芳《制度痼疾与认知偏差:法国治理困境研究》

材料二   晚清时期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城市市民开始参与到城市治理当中。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在各省会城市设立谘议局,并颁发了《谘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部分社会阶层得以参与城市政治;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兴办城市自治机构,成为大众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环节。1911年,各城市出现的公开性社团达600多个,这些团体组织各种活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此外,一些城市的社会人士开始创办民间市政组织,积极参与到城市市政治理中去,维持社会治安。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与晚清中国城市治理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城市治理的历史启示。
2023-04-15更新 | 367次组卷 | 9卷引用:甘肃省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认为引起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干预过多以及公共支出太高,对自由市场限制过多,个人和团体对政府过度依赖。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关注私人部门的力量,通过释放市场力量、采用公私合作、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干预等方式实现房地产驱动的更新和城市更新的私有化。

——摘编自(英)安德鲁·塔隆《英国城市更新》等

材料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整治。"198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和城市建设监察队伍,从整顿市容环境卫生入手,城市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城市建设综合性管理。

——摘编自汤文仙《从接管城市到治理城市:我国城市管理的探索与思想演进》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英国城市治理的主要做法。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治理的特点和意义。
7 . 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一一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一一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 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史政府行省机构一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营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臂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中国相比,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古代国家治理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