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命宇文凯率水工开凿了从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并对古邗沟进行修浚,大大便利了关中地区的漕运和交通。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于公元605-610年,费时六年,征用五百余万民工,先后开凿并疏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八百多公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巩固了隋朝对北方的政治统治,也使富庶的江南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东都洛阳。


   

——摘编自张鑫《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英轮陆续进入中国内河航运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此后,随着开埠通商逐渐扩大与外贸需求、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也由于俄、日、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与瓜分,缺少水运条件和拥有政治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在建筑港口的同时修筑了京汉、津浦、胶济、北宁、陇海、南满、中东等诸条铁路。这些铁路线路不仅与港口连通.形成原料、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腹地,强化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也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和国防运输线.构成了今天中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以铁路、港口为骨干,公路、水路、驿运互为关联而形成的这一现代交通体系,对于近代中国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区域城市成长、工矿化生产与相关产业生长、农业产业化种植等,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推动作用。

——摘编自江沛《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大运河开通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新式交通发展的原因。
2023-10-0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9年5月,郭嵩焘从驻英公使任上返国,“乘小轮返湘,湘人见而大哗,谓郭沾染洋人习气,大集明伦堂,声讨致罪,并焚其轮。”慑于湖南民众的保守排外,张之洞曾以“湘省风气未开,易滋事端”为由拒绝湖南士绅内河开行轮船的呈请。 株萍铁路(湖南第一条铁路)1905年竣工。初建之时,“湘赣民风未开,不通外情,迷信风水,于筑路大碍。为求铁路早日建成,凡庐墓不肯迁让者均设法绕行”,至使该路少直多弯。 当时铁路的主要经办者盛宣怀对此大有感慨:“时风气未开,民间惑于地脉风水之说,旁挠者众,经营累月,始有端绪”。

——摘编自余建明《交通方式的演进与近代社会变迁述略》

材料二   2022年12月26日湖南省最后一个地级市———常德市正式开通高铁,是湖南高铁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从2009年12月26日湖南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开始,到湖南“市市通高铁”目标的圆满实现仅仅用了13年,全省形成“4小时经济生活圈”。常益长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渝厦通道、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优化湖南西北部交通的重大战略工程,更是进一步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常德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湖南交通方式演进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意义。
2023-03-08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蔡同学在高中历史选修课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曾提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但教科书并没有提到咖啡是如何在欧美国家推广并形成生活习惯的,为此小蔡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探究这一问题的解决。

步骤一,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定咖啡洲际传播路径。为此,小蔡同学基于一下材料展开分析。

材料一   咖啡树最早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13世纪传到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也门。公元1547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也门,但人们用咖啡制作饮料时只利用果肉部分,而把咖啡豆丢弃了。土耳其人搜集这些被废弃的咖啡豆,经也门著名的摩卡港出口欧洲各地。16世纪末,咖啡进入意大利后,得到教皇克雷蒙八世的喜爱和推崇,很快广泛地被基督教世界接受。17世纪,荷兰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岛广泛种植咖啡。18世纪初,咖啡种子被荷兰人带到巴西,由于气候非常适宜咖啡生长,巴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18世纪,英国人发现投资咖啡种植利润丰厚,就在其殖民地牙买加蓝山山脉大量种植,由此逐渐形成享誉世界的“牙买加蓝山咖啡”。

——摘编自金吴霖《咖啡的洲际旅行》等

步骤二,小蔡同学为了探寻问题答案,搜集了以下材料,以帮助确定咖啡成为欧美社会生活习惯的过程。

材料二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三   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材料四   1715年伦敦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咖啡馆的顾客以男性为主,出入其中的主要是中间阶层,也有部分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因而也更自由开放。这些咖啡馆的非正式聚会常常发展为正式的组织,他们致力于某种活动或目标,如政治改革、识字、农业、音乐、绘画、戏刷、公共卫生、废奴以及科学等。

——摘编自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

材料五   在19世纪40年代,工业家庭在茶和糖上的花费是农村家庭的两倍左右,约三分之一的矿业家庭和工厂地区超过四分之三的家庭都购买了咖啡。

——摘编自【德】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咖啡成为世界性商品的原因。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材料五提供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新视角。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00年以后,世界棉花产业经历了剧烈重组:棉花种植和生产的方式与地点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同时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对棉花产业的重组最初并不是来自技术进步,也不是来自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势,而是源于一个更为简单的原因:跨越大洋投入资本和力量的能力和意愿。欧洲人越来越频繁地,往往以暴力的方式挤入棉花贸易的全球网络之中,包括亚洲内部的以及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网络,然后利用同样的力量建立起非洲、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全新网络。一代又一代的欧洲资本家和政治家吸取教训,凭借着他们运用武力扩张自身利益的意愿和能力,建立起了比较优势。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确立了太平洋与拉丁美洲跨洋贸易的东部航线,并将之与马尼拉——中国贸易航路以及葡萄牙人开辟的太平洋西部跨洋贸易航线——里斯本至澳门和澳门至长崎——联结起来。此外,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还推动了欧洲、拉美、中国、东南亚之间移民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编织出“以西班牙为主角的近代太平洋贸易网”,“一个常规性而持久的跨洋联系才在亚、非、欧、美四个大陆之间真正建立起来”,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帆船贸易的开始‘是世界全球化的真正起点’”的理由。
2023-06-02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段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上海华界“市街狭隘,行人拥挤,扫除不力,秽气塞途”。1927年国民党取得政权后,上海直属中央。上海卫生局于1928年初制订了《大上海卫生设计意见书》,将卫生局二科下设清道股等四股,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为做细垃圾清理与保洁,还制定了《上海市户外清洁规则》等,环卫建设及垃圾治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市政府拨款;固定性收入;非计划性收入。与此前不同,市卫生局不再受制于警政单位,且内部分工开始明确,各行政分区分支系统也较完备,与其他各局合作,并加强与社会的互动,社会各界参与热情高,对城市卫生整治予以认可支持。抗战前后的上海,传染病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俨然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了。

——摘编自廖大伟、罗红《从华界垃圾治理看上海城市的近代化》(1927—1937)

材料二     16世纪末,英国城镇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愈加严重。不论是王室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理。其中,法令是最有效的措施。此外,还安排了一些专门负责管理城镇环境卫生的机构和官员。中央政府和市议会加大了对城镇基础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市民提供垃圾清运服务和掩埋地。随着英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广大市民不仅保持门前清洁,还会帮着邻里清扫,并由此产生使命感和自豪感。人们更加关注疾病产生的现实原因即污染,当时很多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城镇污染治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摘编自储恩涛《近代早期英国城镇污染与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上海华界与近代早期英国在城市垃圾处理上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早期英国在城镇污染治理方面取得成效的原因。概括1927—1937年上海华界与近代早期英国成功进行垃圾治理的共同影响。
2022-12-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624年,唐太宗下诏成立太医署。629年,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在某些州郡建立。至此,传统"师徒相授"模式有所改变。太医署非常重视考试,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每月、季及年都有考试,以评核成绩,并规定学习九年仍不合格者,即令退学。而医师们的升迁制度也是基于他们的成功治愈率。公元713年,地方政府可自行委任教师到这些地方医学院教授。公元723年,地方政府已被授权可指派医师为本地民众服务。

——摘编自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医进入中国,中医学的有识之士迫于生存压力,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口号。北洋政府开设新式学校,但把中医药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中医界人士意识到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遂有业界名流向政府请愿,也有一些人开始着手筹建学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专门学校等纷纷成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高度重视传统经典的教授,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设了金匮要略等17门中医课程,也教授学生西医知识。中医在推行学校教育的同时,仍继承了师徒相传的模式,部分名医公开教学之余,仍带徒授业。民国中医学校重视临床能力培养,各校都设有临床实践季度,部分学校甚至安排半天课堂教学半天随师临床时间的教学模式。

——摘编自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学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中医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前期,出于洲际贸易和连接殖民地的需要,远洋邮轮在英国应运而生。1857年下水的大东方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她不仅有五根烟囱,还保留风帆以借风提速。19世纪后期,风帆基本从邮轮上绝迹,这一时期远洋邮轮的代表是英国白星航运的海洋级邮轮。类似同时代大多数邮轮,海洋级的客舱分为面向高收入人群的豪华舱(头等舱)与面向低收入人群的统舱,但海洋级邮轮提供的食物仍是烤制或烟熏的。19世纪末,邮轮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等舱——二等舱。

20世纪初为抗衡冠达航运的卢西塔尼亚号等船,白星董事长伊斯梅与美国商业巨亨JP.摩根商议,决定推出3艘奥林匹克级邮轮: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不列颠尼克号。白星为打造更奢华的邮轮体验,不仅为泰坦尼克号头等舱设计十余种奢华装潢的套房,还推出冷鲜肉、鲜鱼、新鲜蔬菜等菜品。奥林匹克三姊妹中,泰坦尼克号于1912年首航沉没,引发对航海安全的反思。欧战开始后,奥林匹克号、不列颠尼克号分别被改为运兵船和医院船,积极协助协约国作战。二战以后,远洋邮轮衰落,二战期间多次载着丘吉尔横渡大西洋的玛丽皇后号,后被卖给美国,现停泊在长滩作为豪华商场酒店对外开放。

——摘编自《深入英国史:大东方号》《从白星海洋级看早期的跨洋邮轮旅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洋邮轮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远洋邮轮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3-05-23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023-04-29更新 | 194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9 . 战后国际贸易

材料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

时间谈判回合谈判主要情况
1949年4—8月安纳西回合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 ,增加税减让5000项。
1950年9月— 1951年4月托基回合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参加谈判的国家之间贸易额超过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谈判总体顺利,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
1956年1—5月第二次日内瓦回合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
1961年5月— 1962年7月狄龙回合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

——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

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


   

——据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对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特点进行评述。
(2)阅读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2023-05-08更新 | 41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戍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商务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2023-09-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时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