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如表是《1811—1860年英国格林成治大雾变化表》,以下关于该现象的推论,合理的是(        
年代1811—1820年1821—1830年1831—1840年1841—1850年1851—1860年
每年大雾平均天数18.719.626.322.133.0
每年浓雾平均天数2.42.55.23.97.6
A.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B.取决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C.缘于化学工业迅速发展D.与能源的转型密切相关
2023-07-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蒸汽机被发明后,其动力优势逐渐显露,英国工厂主们发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可以选择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镇,不需要像以水力机为动力的工厂那样只能建在河边,而这摧毁了工业乡村的优势,使得人口逐渐向工业城镇聚集成为可能。这说明(     
A.技术进步破坏乡村生态环境B.蒸汽动力优势改变产业结构
C.生产方式变化促进人口增长D.工业革命助推了城市化进程
2023-05-27更新 | 577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冲刺卷(三)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4 . 如表为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表中两个时段的数据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 )
国别1950~1973年1973~1978年
日本14.11.1
西德7.60.9
法国6.11.3
美国4.32.5
A.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B.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根本变化
C.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D.经济调整难以克服固有矛盾
5 . 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宋之所以得行者(纸币流通),每造一界(一个批次),备本钱三十六万缗,而又佐之以盐酒等项。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欲得盐酒,则以钞入诸务。故钞之在手,与见(现)钱无异。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2023-04-3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质检(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先后完成,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再满足国内市场,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而蒸汽机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19世纪60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显著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德国和美国发生。立体交通运输(飞机、汽车以及远洋轮船)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摘编自李南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贸易地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
2023-02-02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工业革命带来诸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我们已经看到,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蒸汽机通过枢轴同各个小屋中的织机连接起来。在过程的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大规模生产的场合,那些最近几十年间新兴的工业,例如信封制造业、钢笔尖制造业等等,通常都是先经过手工业生产,然后经过工场手工业生产这些短暂的过渡阶段才达到工厂生产。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三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做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城市病”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
(2)阅读材料二,指出“小屋”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解决“城市病”的举措,并分析其特点。
8 . 据统计,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建国初期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高到15.4%。这些变化有利于当时我国
A.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彻底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2-05-31更新 | 185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瓮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1770~1861年英国工农业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变化。这一变化
A.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动力B.表明英国人口增长比较迅速
C.反映出英国农业走向衰落D.根源于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北京城的营建是依据我国古代理想的帝王之都的设计方案。从明朝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看,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位于城市中央部位前方的重要位置。沿城市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显示皇权威严的外朝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和内廷乾清、交泰、坤宁三大殿,再以六大殿为中心,两侧对称地排列着多组宫殿建筑群。外城是非旗人居住区:同时这里也是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区域。外城以行业为特点划分城市区域。正阳门外大街是全市最繁华的集商业、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前门大街以东是“商贾匠作之地”,大街以西是“市廛旅店,商贩优伶丛集之所”。前门的南面还依次排列有花市、米市、珠宝市、骡马市等街市。

宣武门外则居住着大批汉族文人仕宦,并在此形成一条琉璃厂文化街区。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北京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式工业、新式教育的开办,使北京的传统格局和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破旧有城市格局已成为北京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1905年后京汉铁路、京奉铁路、京张铁路、津浦铁路相继通车,北京成为连接东西南北交通的铁路交通枢纽,大大加强了京师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提高了北京首都的中心作用。此外,北京的商业发展形成内外城商业新格局,特别是整个王府井成了寸金之地,从南到北,店铺、商号、洋行一家挨着一家,王府井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北京的文化教育发展逐渐打破内外城界限,使馆区的建立形成近代城市对外交往格局。

——以上材料均据袁熹《试论近代北京的城市结构变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北京城市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北京城市布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
2021-05-27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