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7 道试题
1 .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总值下降
2024-04-23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浙江卷03)(21+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产业巨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变化。世界贸易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增进了世界物质生产和贸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更可怕的是,自18世纪以来这种经济秩序至今仍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诠释和粉饰下,变成了合理的、先进的,并被当作真理去推广。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等

材料二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

——据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从商品种类、交通运输、贸易格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说自己对18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4-23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浙江卷02)(21+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上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比较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欧洲在古希腊和西罗马时期实行城邦制,城市化率很高,在日耳曼人入侵后,大小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庄园制度成主流,城市化率持续下滑。到14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有四个“巨型城市”——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热那亚,但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人。而中国,从西周到宋元,城市化水平长期处于上升的状态中。据研究,战国时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15.9%,西汉时为17.5%,唐时为20.8%,南宋时为22.0%,到明清时期城市化率才有所下降。中华早期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工业革命后,煤铁蕴藏丰富的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农村大批人口开始向工业地区大迁移。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原来是个偏僻小镇,1700年人口有1万人,1773年是3万人,1821年是18.7万人,1841年增加到35.3万人。其他工业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密集的现象。到了19世纪40年代,大批失地的农民从农村涌进城市,城乡破产的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城市雇佣劳动后备军的队伍。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1851年几乎各占一半;到1871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按当时人的说法,总是人口密集,河水发臭,空气浑浊。城市中的劳动后备军,有时因为最不人道的强制劳动而累死,有时又因为失业贫穷而饿死。

——摘编自林举岱《英国工业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4-23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5 综合冲刺专练(16+4模式)-【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人把蒙古西征称之为“成吉思汗大交换”,认为蒙古西征可以与哥伦布大交换类比。请提取上述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大交换”加以解读。
2024-04-2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5 高二非选择题(5大核心考点+3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二里头至秦汉时代都邑布局的主流是“大都无城”,即并未构筑起外城郭的城墙,此现象延续到了春秋时代。到了兼并战争更为惨烈的战国时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无邑不城”的新的发展阶段,甚至边地郡县还出现了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战国时期城市建造转型的主要原因是(     
A.“工商食官”制度解体B.军事防御或扩张的国家策略
C.已形成营都建邑的定制D.城市经济职能的大幅度增强
2024-04-15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原始社会-唐朝】-【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6 . 再论“魔都”

1923—1932年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下简称“村松”)曾多次到访中国。1924年他发表的小说《魔都》不经意间发明了“魔都”这一上海的代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撰文中,上海洋人遍地,有着“斑斓多彩的颜色,喧嚣鼎沸的人声”,繁华超过东京;但“踏进它的内部”便能发现此地“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

(1)材料一描述的上海都市景象,其出现时间当不早于(       
A.清军入关B.康乾盛世C.上海开埠D.抗战爆发
(2)材料一中村松对上海的记述是否“自相矛盾”?解释你的回答。

材料二 日本人在沪所办报纸《大陆新报》从1943年7月起举办以“归还租界与今后的上海”为题的系列研讨。其中讨论的题目有“再建上海的觉悟——一扫‘魔都’的恶名”等。20世纪中叶以后,上海“魔都”一称逐渐销声匿迹。

(3)比照材料一、二,指出日人眼中“魔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魔都”一词至20世纪80年代又逐渐重新回归公众舆论视野,如1986年日本方面出版《上海魔都文学》,90年代推出相关动画剧集中亦称上海为“魔都”等,都表现出了对“魔都”一词的“再用”。21世纪初,“魔都”一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影响“魔都”一词重回公共舆论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学者熊月之在《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一书中认为:“魔都”的魔力,即上海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同时,“魔都”上海这一国际都市的形成,也不是人为事先设计、规划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关于“魔都”内涵及其变迁的论述?
2024-04-13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2 经济与社会生活-【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中国,缙绅和绅衿成为大中地主的主要来源,他们靠特权积聚财富,其利益同商品生产和市场都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至少市场不是他们获取财富的最主要的途径。受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君子不言利”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同道德标准。中国封建社会只给读书做官的人以优隆的社会地位,经商致富的人始终得不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从事商业化经营的地主一旦经营致富,便放弃直接经营,转入到出租地主行列:他们常会通过买功名、捐官爵,摇身一变为缙绅地主。

18世纪的英国,政途不是唯一的出路,地主依财产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既可通过经济的手段(主要是作为一个地产所有者)取得社会地位,也可因担任政府高官显职获得爵位,殊途而同归,似乎不存在款优孰劣之分。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封建领主向地主转化,他们掠夺资源、看重功利和效益,不但经营企业化的农业,而且普遍涉足工商业。作为土地所有者,他们并非仅仪是坐收地租的寄生者,更是直接参与了资本主义农业的改造(圈地运动),而且成为地产改良的重要投资人。

——摘编自徐浩《18世纪中英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英两国地主对商业化经营的态度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地主对待商业化经营的态度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8 . 数据:反映历史。
中国历朝人口变化图

(1)从长时段看,夏商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单项选择题)(     
A.生产力发展变化不明显B.疆域范围没有太大变化C.政治制度妨碍人口增长

(2)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人口有了明显的快速增长,其背后的最重要因素是(单项选择题)(     
A.铁器的出现和牛耕等先进技术的突破B.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C.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物种自西域传入

(3)隋唐是古代少有的盛世,两宋时期疆域小于隋唐人口数量却远高于隋唐,其中原因大约有哪些?(简答题)
(4)古代中国人口的腾飞出现于元明清时期,简述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简答题)
(5)如果以全球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历史事件作为节点去观察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哪个节点助力最大?简述理由。
2024-04-11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2 经济与社会生活-【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冶铁技术率先出现的区域位于下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2024-04-10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6 世界古代史与史学方法(选择题)-【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浙江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公路兴修简况
1912张銮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由民间商人集资,并于1916年修通
1913湖南省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
1915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广西冠(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
1917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为参加一战,北洋政府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
1927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
1932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奉命督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仿照国外中央贷款筑路办法,筹集基金,贷给各省作为补助筑路之用,并组织三省道路专门委员会统筹规划工作在浙江溪口召开了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公路会议,除确定七省的督造路线外,还将陵,甘、青等省和赣、粤、阏边境的重要公路纳入督造之列,在西北地区,修筑西
19321936(安)兰(州)公路和西(安)汉(中)公路,使陕、甘、川三省交通得以连贯。据统计,痘至19366月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7300公里

——根据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史》编制

材料二   20032015年中国公路兴修情况示意图

——根据张雪永《现代交通运输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路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民政府时期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公路建设的不同之处。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